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輸卵管積水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輸卵管積水,乃現代醫學病名,於中西醫結合臨床亦屬常見。此症多因慢性輸卵管炎症所致,屬中醫「癥瘕」、「腸覃」範疇。其病機主要由於輸卵管因炎症而粘連閉鎖,致使管腔內黏膜分泌之液體無法排出,積聚成水;或因輸卵管峽部及傘端粘連阻塞,形成積膿,待膿細胞被吸收後,轉為水樣液體,遂成積水之證。
中醫病機分析
中醫認為,輸卵管積水多與肝鬱氣滯、血瘀水停相關。肝主疏泄,若情志不暢,肝氣鬱結,則氣機阻滯,血行不暢,久而化瘀;瘀血內阻,水液代謝失司,遂成水濕停聚。此外,脾虛濕盛或寒濕凝滯,亦可導致水濕內停,與瘀血互結,形成癥瘕積聚。
證候特點
臨床常見下腹脹痛或墜痛,經行不暢,經血色暗有塊,帶下量多,或伴有腰骶痠痛。舌質暗或有瘀斑,苔白膩,脈弦澀或沉滑。
治療原則
中醫治以活血化瘀、理氣行水為主,佐以溫通散結。常用方藥如下:
-
內服方:
- 當歸、赤芍、川芎:活血化瘀,調經止痛。
- 牛膝:引血下行,兼能利水。
- 防己、木通:利水滲濕,通絡消腫。
- 元胡、香附:理氣止痛,疏肝解鬱。
- 桃仁:破血逐瘀,潤腸通便。
- 肉桂:溫通經脈,散寒止痛。
- 甘草:調和諸藥,緩急和中。
-
外敷法:
- 甘遂:攻逐水飲,消腫散結。
- 麝香:辛香走竄,活血通絡,助藥力透達病所。
將上藥研末調敷少腹,以助內服藥之力,共奏化瘀行水之效。
辨證加減
- 若兼寒濕凝滯,可加小茴香、乾薑以溫經散寒。
- 若氣滯明顯,加青皮、枳殼以增強理氣之功。
- 若脾虛濕盛,可合四君子湯健脾化濕。
此證治療需持之以恆,以漸消緩散為則,不可急攻猛逐,以免損傷正氣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