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輸脈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輸脈
輸脈為中醫學中重要經脈之一,首見於《靈樞·百病始生》,與足太陽膀胱經密切相關。該篇提及邪氣侵襲人體時,可留著於不同層次的經脈結構,如孫脈、絡脈、經脈等,而「輸脈」即為其中之一,與伏衝之脈、膂筋等並列,反映其在中醫經絡系統中的特殊地位。
輸脈與足太陽經的關係
《靈樞》明確將輸脈與足太陽之脈聯繫起來。足太陽膀胱經為人體最長的經脈之一,循行於背部,主一身之表,具有統攝陽氣、防禦外邪的功能。輸脈作為其別稱或特定分支,可能強調其在氣血輸布、抵禦病邪過程中的作用。邪氣若客於輸脈,可能影響陽氣的宣發,導致營衛失調,進而出現惡寒發熱、項背強痛等太陽經證候。
輸脈的生理與病理意義
- 氣血輸注之通道
輸脈之名,「輸」有轉輸、灌注之意,暗示此脈與氣血津液的輸布密切相關。足太陽經「主液所生病」,其脈氣充盈則能濡養筋肉皮毛,調節水液代謝。若輸脈受阻,可能出現經脈所過之處的痠重麻木,或水液停聚為痰飲。 - 邪氣傳變的途徑
根據《靈樞》所述,外邪可沿孫脈→絡脈→經脈→輸脈的層次深入。輸脈作為較深層的經脈結構,邪氣客於此處時,病症往往較重,可能涉及臟腑(如膀胱、腎)的連屬關係,甚至影響「伏衝之脈」(衝脈)的氣機升降。 - 與背俞穴的關聯
足太陽經背部循行線上分布五臟六腑之「俞穴」,為臟腑之氣輸注於體表的部位。輸脈或可視為這些俞穴的經脈基礎,其功能異常可能通過按壓背俞穴出現結節、壓痛等反應,並反映相應臟腑病變。
古籍中的補充論述
除《靈樞》外,《黃帝內經》其他篇章亦間接論及輸脈特性。如《素問·皮部論》提到「太陽之陽,名曰關樞」,強調其為衛外之門戶;而《靈樞·經脈》描述足太陽經「是動則病」的證候群,與輸脈受邪後的臨床表現相呼應。後世醫家如張介賓在《類經》中進一步闡釋,認為輸脈的異常可通過針灸其相關腧穴(如委中、崑崙)以調氣活血、驅邪外達。
綜言之,輸脈作為足太陽經的深層體現,在中醫理論中兼具氣血輸布、病邪傳變及診療指標的多重意義,其研究對理解經絡辨證與外感病機轉具重要價值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