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輸瀉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輸瀉

在中醫理論中,「輸瀉」一詞用以描述人體臟腑傳導、排泄濁物的生理功能,尤指六腑(胃、大腸、小腸、三焦、膀胱、膽)的運化特性。此概念源於《黃帝內經》,強調六腑以通為用,以降為順,其氣機運行如同天象之變動不居,主司傳化而不藏精,故稱「瀉而不藏」。

經典理論基礎

《素問·五臟別論》明確指出:「夫胃、大腸、小腸、三焦、膀胱,此五者,天氣之所生也,其氣象天,故瀉而不藏。此受五臟濁氣,名曰傳化之府,此不能久留,輸瀉者也。」此段經文闡明六腑(含膽)的生理特質:

  1. 象天而動:六腑屬陽,其氣機如天之運轉不息,主司消化、傳導與排泄,與五臟「藏精氣而不瀉」的陰性功能相對。
  2. 傳化濁氣:六腑接受五臟代謝後的濁氣(如食物殘渣、廢液),經腐熟、分清泌濁後,轉化為糟粕排出體外,故稱「傳化之府」。
  3. 通降為要:六腑以「通」為健康狀態,一旦輸瀉功能受阻(如氣滯、濕熱蘊結),則易生脹滿、便秘、淋濁等病證。

與臟腑關係

  1. 脾胃為樞紐:胃主受納腐熟,脾主升清;胃氣降則糟粕得以下傳至腸,脾氣升則精微上輸於肺。二者協調,方使輸瀉有序。
  2. 大腸主津:承接小腸下傳之物,吸收水分形成糞便,依賴肺氣肅降與腎陽溫煦以推動排泄。
  3. 三焦為通道:三焦總司氣化,為水穀運行之通路,上焦宣發、中焦運化、下焦泌別,共助輸瀉之能。

病理表現

若輸瀉失常,可表現為:

  • 傳導遲滯:如大腸氣滯之便秘、胃氣上逆之嘔吐。
  • 清濁不分:如小腸泌別失職之泄瀉、膀胱氣化不利之癃閉。
  • 濁毒內蘊:六腑壅塞日久,濁邪上犯,可致口臭、瘡瘍,甚至影響五臟功能。

臨床應用

中醫治療六腑病證,常以「通腑泄濁」為法,如:

  • 承氣湯類:瀉大腸熱結。
  • 五苓散:利膀胱水濕。
  • 溫膽湯:和胃降濁化痰。

總言之,「輸瀉」為六腑核心功能,體現中醫「以通為補」的治療思想,強調臟腑氣機暢達對健康之關鍵作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