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赤蟲病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赤蟲病
赤蟲病為中醫九蟲病之一,首見於《諸病源候論·九蟲病諸候》。其蟲體形似生肉,蠕動時可聞腸鳴之聲,患者常伴隨腹瀉、便膿血等症狀。此病多因飲食不潔、濕熱內蘊,或蟲邪乘虛侵入腸道所致,導致氣血失和、腸道功能紊亂。
病因病機
中醫認為,赤蟲病的形成與「濕熱蟲積」密切相關。濕熱之邪蘊結腸道,或過食生冷、腐敗之物,皆可滋生蟲體。蟲居腸中,擾亂氣機,阻滯血絡,故見腹痛、腸鳴;若蟲傷腸絡,則見便膿血;濕熱下注,則發為腹瀉。
臨床表現
- 蟲動證候:腹中蠕動感,時作腸鳴,甚者可觸及蟲體聚結。
- 濕熱下注:大便溏泄或夾黏液膿血,肛門灼熱,小便短赤。
- 氣血耗傷:久病者面色萎黃,形體消瘦,舌淡苔膩,脈滑或細弱。
治療原則
以「攻積殺蟲」為主,佐以清熱化濕、調和氣血。常用方劑如下:
- 追蟲丸:主攻殺蟲,兼行氣導滯,適用於蟲積腹痛、便下異物者。
- 蕪荑散:以蕪荑、雷丸等驅蟲藥為核心,配檳榔、木香行氣止痛,適用於蟲動不安、腹脹便溏者。
- 濕熱重者:可合「白頭翁湯」加減,清熱解毒、涼血止痢。
補充說明
赤蟲病屬「九蟲」範疇,古籍記載與現代醫學之「絛蟲」、「蛔蟲」等寄生蟲感染部分症狀相似,然中醫辨證更重整體病機,如濕熱、氣滯、血瘀等兼夾證候,故治療時需四診合參,隨證加減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