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輸穴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輸穴
一、基本概念
輸穴,又稱「腧穴」或「俞穴」,為中醫經絡理論中穴位的統稱。「輸」與「俞」「腧」古字相通,意指氣血輸注於體表的特定部位,為經脈之氣轉輸與匯聚之處。輸穴不僅是針灸、推拿等外治法的施術部位,更反映臟腑經絡的生理與病理狀態,為中醫診療的重要依據。
二、輸穴的雙重涵義
- 廣義輸穴
泛指全身所有穴位,包括經穴(十四經脈所屬穴位)、奇穴(未歸經的特效穴)、阿是穴(壓痛點)等。此類輸穴通過經絡系統聯繫內外,調節氣血運行,達到治療目的。 - 狹義輸穴(五輸穴之一)
專指十二經脈在四肢肘膝關節以下分布的「五輸穴」中的「輸穴」。《靈樞·九針十二原》提出「所注為輸」,形容經氣至此如水流灌注,逐漸旺盛。其特點如下:
- 分布位置:多位於腕踝關節附近,脈氣較「滎穴」更為深沉。
- 陰經與陽經差異:
- 陰經(如肺經、脾經等)的輸穴即為該經「原穴」,如太淵(肺經)、太白(脾經),兼具輸穴與原穴雙重功能。
- 陽經(如大腸經、胃經等)的輸穴則與原穴分離,如三間(大腸經輸穴)、陷谷(胃經輸穴)。
- 臨床應用:
- 《靈樞·順氣一日分為四時》指出「病時間時甚者,取之輸」,適用於病情時輕時重、反覆發作之證,如間歇性關節疼痛或週期性發熱。
- 《難經·六十八難》提出「俞主體重節痛」,擅長治療肢體沉重、骨節酸楚等濕邪困阻或氣血不暢之症。
三、輸穴的理論基礎
- 經氣運行的階段性
五輸穴(井、滎、輸、經、合)模擬水流由小至大的過程,輸穴對應「水流灌注」的狀態,經氣已較滎穴更為充盛,能深入調節經脈氣血。 - 與原穴的關係
原穴為臟腑原氣所過之處,陰經以輸代原,體現「陰經重臟腑,陽經重經脈」的特性。如太淵(肺經輸穴)既能治咳嗽(臟腑病),亦能治手腕痛(經絡病)。
四、經典輸穴舉例
- 太衝(肝經輸穴)
位於足背第一、二跖骨結合部前方凹陷處,主治肝氣鬱結之脅痛、情志不暢,及肝風內動之眩暈。 - 太谿(腎經輸穴)
位於內踝尖與跟腱之間凹陷處,擅長滋腎陰、溫腎陽,用於腰膝酸軟、耳鳴等腎虛證。
五、輸穴的現代應用
臨床上,輸穴常與其他五輸穴配伍,如配合「井穴」開竅醒神,或搭配「合穴」調治內腑。其治療範圍涵蓋痛症、內科雜病及情志疾患,體現中醫「遠部取穴」與「辨經論治」的特色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