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暑病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暑病

病名

  1. 夏季熱性病證總稱
    暑病為炎夏時節感受暑邪所致之熱性病證,古稱「中暍」(見《金匱要略·痙濕暍病脈證並治》)。《雜證會心錄》載:「今夫夏日炎炎,為太陽之亢氣,人觸之者,則生暑病。」《雜病源流犀燭·暑病源流》進一步闡明:「人受暑邪,當時即發謂之暑病。」暑邪屬陽,其性炎熱升散,易耗氣傷津,臨床表現多見高熱、煩渴、汗多、脈洪大等陽熱證候。

後世醫家將暑病細分為多種類型,包括:

  • 暑迷:暑邪內擾心神,致神昏譫語。
  • 中暑:暑熱驟中,猝然昏倒,又稱「暑中」。
  • 傷暑:暑邪輕證,症見身熱、頭痛、倦怠。
  • 陽暑:暑熱直中,見壯熱、面赤、煩渴。
  • 陰暑:暑月感寒,或過食生冷,症見惡寒、頭痛、無汗。
    另有暑風(暑熱動風抽搐)、暑瘵(暑傷肺絡咳血)、暑厥(暑閉清竅昏厥)、疰夏(暑濕困脾之夏季倦怠)、伏暑(暑邪伏裏,秋冬發病)等,皆屬暑病範疇。
  1. 伏邪至夏而發之熱病
    《註解傷寒論》提出另一廣義解釋:「中而即病者,名曰傷寒;不即病者,寒毒藏於肌膚,至春變為溫病,至夏變為暑病。」此指寒邪伏藏體內,鬱久化熱,隨季節轉化,至夏季發為暑病。此類暑病多屬伏氣溫病,病機深重,常兼見裏熱熾盛或陰傷之象。

病因病機
暑病成因以天暑下迫、地濕上蒸為外因,人體正氣不足為內因。暑多夾濕,故臨床常見暑濕合病。暑邪傷人,先犯上焦心肺,繼而耗氣傷津,甚則內陷心包,引動肝風。若素體陽虛,或貪涼飲冷,則易轉為陰暑,呈現寒濕鬱遏之候。

辨證要點

  • 陽暑:面赤、大汗、煩渴、脈洪大。
  • 陰暑:惡寒、無汗、頭重、苔白膩。
  • 暑濕:身熱不揚、胸悶脘痞、舌苔黃膩。
  • 暑傷氣津:神疲、氣短、尿少、舌乾紅。

治療原則
清暑、益氣、化濕為主,依證型選方:

  • 陽暑用白虎湯
  • 陰暑用香薷飲
  • 暑濕用六一散藿香正氣散
  • 暑傷氣津用清暑益氣湯(李東垣方或王孟英方);
  • 暑厥、暑風則需開竅熄風,急用至寶丹紫雪丹

暑病之辨治,需緊扣「暑為陽邪,易傷氣陰」及「暑多夾濕」之特性,方能切中病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