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暑搏血崩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暑搏血崩
病證名,屬中醫婦科血證範疇,多因盛夏暑熱之邪侵襲衝任二脈及胞宮,導致血海不寧,迫血妄行。暑性炎上,易耗氣傷津,若客於胞絡,則血熱沸騰,難以固攝,故見經血驟然崩下,勢急量多。
臨床表現:
- 經血特徵:血色深紅或紫紅,質地稀薄,傾注如崩,或夾少量血塊。
- 全身症狀:面色赤紅或垢濁,身熱汗出,口渴引飲且喜涼惡熱,甚則心煩躁擾,小便短赤。
- 舌脈特徵:舌質紅絳,苔黃燥,脈洪數或滑數,反映暑熱熾盛之象。
病機分析:
暑為陽邪,其性升散,易犯血分。《黃帝內經》言「熱迫血行」,暑熱內蘊衝任,灼傷脈絡,血不循經而外溢;加之暑多夾濕,濕熱膠結,進一步阻滯氣機,加重血行失常。此證常見於素體陰虛陽亢,或勞倦傷脾之體質者,逢暑季易誘發。
治法:
以「清暑泄熱、涼血固崩」為原則,兼顧養陰生津,防暑熱耗氣。
方藥運用:
-
單芩心丸(黃芩為主藥):
- 黃芩苦寒,直折暑火,尤善清上焦肺熱,肺主一身之氣,氣降則血降。
- 可酌加生地、丹皮、赤芍等增強涼血散瘀之效。
-
益氣散加百草霜:
- 益氣散(人參、白朮等)健脾攝血,佐百草霜收澀止血,適用於暑熱兼氣虛失攝者。
- 若熱象顯著,可配西瓜翠衣、荷葉邊清暑透邪,或加犀角(現以水牛角代)清營涼血。
加減要點:
- 若兼胸悶嘔惡,為暑濕中阻,可合藿香正氣散化濕和胃。
- 陰傷甚者,加麥冬、玄參、天花粉滋陰生津。
古籍佐證:
《婦人大全良方》提及「熱乘於血,血得熱則流散」,與本證病機相合;《溫病條辨》亦強調暑邪傷絡,需「涼血如犀角,清絡如銀翹」,可為臨證參考。
此證需與「陽虛血崩」、「肝鬱血熱」等鑑別,關鍵在於暑邪特有的時令性及熱、渴、脈洪等陽明氣分見症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