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暑產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暑產
暑產,又稱熱產,為中醫婦科名詞,首見於清代《產科心法》下集。此症專指孕婦於盛夏暑熱之際分娩,因外感暑邪或內熱熾盛,導致產程異常或產後不適之證候。
病因病機
暑產之成因,主要與天時、體質相關:
- 外感暑邪:夏季氣候炎熱,暑為陽邪,其性升散,易耗氣傷津。產婦氣血本虛,若受暑熱侵襲,可致氣陰兩傷,產時乏力,甚則暈厥。
- 內熱鬱結:孕婦素體陽盛,或孕期過食辛燥之物,積熱內生,與外暑相搏,擾動胞宮,可能引發產程過速(急產)或產後惡露不暢。
- 暑濕夾雜:長夏多濕,暑濕交蒸,困阻中焦,可致產婦脾胃運化失司,出現嘔惡、煩悶等症,影響分娩氣機。
臨床表現
暑產者常見以下證候:
- 產時高熱、面赤多汗,口渴引飲,小便短赤。
- 煩躁不安,甚則神昏譫語,脈洪大或滑數。
- 產後惡露色深質稠,或伴有臭穢,兼見頭痛、身重等暑濕留滯之象。
中醫辨治
歷代醫家對暑產之治,首重清暑益氣、調和陰陽:
- 暑熱偏盛:選用白虎加人參湯清熱生津,若兼煩躁可佐黃連、竹葉。
- 暑濕困脾:以藿香正氣散加減,化濕和中,通調氣機。
- 產後餘熱未清:予竹葉石膏湯養陰清熱,或配合針刺合谷、曲池等穴泄熱。
古籍補充
《產科心法》強調暑產當「避其炎熇,調其陰陽」,除藥物治療外,亦注重環境調攝,如產室通風降暑、以綠豆湯代茶等,體現中醫「天人相應」之防治思想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