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暑喘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暑喘

暑喘為中醫病證名,指夏季感受暑熱之邪,導致肺熱壅盛、清肅失司,引發氣喘之症。此證首見於《雜病源流犀燭》卷一,屬暑病範疇,多因暑熱熾盛,耗氣傷津,肺失宣降所致。

病因病機
暑為陽邪,其性炎熱,易耗氣傷津。夏季暑熱之氣侵襲人體,內迫於肺,使肺氣壅滯,失於宣發肅降,氣逆而上,遂發為喘。此外,暑多夾濕,若兼濕邪困阻,可進一步影響氣機運行,加重喘促。

臨床表現
主要症狀為喘促氣急、胸悶不舒,伴隨身熱汗出、煩躁不安,或神識昏蒙、靜則多言(暑熱擾心之象)。舌質紅,苔黃或黃膩,脈象多洪數或滑數。若兼濕邪,可見身重倦怠、胸脘痞悶等症。

治法與方藥
治療以清暑泄熱、益氣生津、降逆平喘為主,依證候輕重選方:

  1. 白虎湯(《傷寒論》):適用於暑熱熾盛、肺胃熱甚者,症見高熱、大汗、煩渴、脈洪大。以石膏清泄肺胃,知母滋陰退熱,粳米、甘草和中益氣。
  2. 清暑益氣湯(《脾胃論》):適用於暑熱傷氣耗津,症見喘促兼倦怠少氣、口渴自汗。以西洋參、麥冬益氣生津,黃連、竹葉清心除煩,配合西瓜翠衣等清解暑熱。
  3. 益元散(《傷寒直格》):適用於暑熱夾濕,症見煩渴尿赤、身熱胸悶。以滑石清利濕熱,甘草緩急和中,朱砂安神(現多去朱砂)。

辨證加減

  • 若痰多黃稠,可加杏仁、瓜蔞仁宣肺化痰。
  • 若暑熱擾心、煩躁譫語,可加蓮子心、連翹心清心瀉火。
  • 兼陰傷甚者,酌加沙參、玉竹養陰潤肺。

暑喘之證,需與其他季節性喘證鑑別,如風寒束肺之喘或痰飲內阻之喘,其病因病機迥異,治法亦不相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