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暑風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暑風

暑風為中醫病名,主要分為三種臨床表現類型:

一、熱盛動風型 此型暑風多見於盛夏時節,患者因暑熱久羈或驟感暑邪,導致肝風內動。臨床特徵為突發手足攣搐,甚則神昏不識人。《傷寒指掌》詳述其治法:以香薷飲為基礎方劑,佐以羌活、防風疏風解表;若兼嘔惡加藿香、陳皮和胃止嘔;小便不利則配伍茯苓、豬苓、澤瀉、滑石等利水滲濕之品;痰濕內阻者加法半夏;口渴甚者用栝樓根生津止渴;泄瀉不止佐蒼術健脾燥濕;轉筋者加木瓜舒筋活絡。《雜病源流犀燭》另載熱病後轉化為風病者,可見譫語狂躁等症,此時宜用竹葉石膏湯加減,去人參、白朮之溫補,加黃連、知母清熱瀉火。

二、暑毒外發型 明代戴思恭所述此型暑風,特徵為皮膚癢痛刺痛,甚則赤腫。其病機為暑熱挾風濕毒邪鬱於肌腠。治療採用六和湯合消風散,以酒為引增強藥力。若兼見吐瀉並作者,則取六和湯與藿香正氣散各半劑,再加全蠍息風止痙。

三、暑厥相似型 清代《醫碥》將暑風與中暑並論,何夢瑤指出其症狀與中風相似,故得此名。此型實為暑邪直中,導致氣機逆亂,陰陽失和之重症。

從病機分析,暑風的形成與下列因素密切相關:

  1. 暑為陽邪,其性炎上,易耗氣傷津
  2. 暑多挾濕,濕性黏滯,阻遏氣機
  3. 熱極生風,肝風內動
  4. 痰濕蒙蔽清竅

在辨證施治時需注意:

  • 熱盛者當清暑泄熱
  • 動風者宜平肝息風
  • 挾濕者需化濕和中
  • 兼痰者佐以化痰開竅

歷代醫家治療暑風的特色在於:

  1. 重視解表與清裡並用
  2. 強調祛濕與息風兼施
  3. 注意護陰與扶陽的平衡
  4. 善用酒引增強藥效

現代臨床觀察,暑風症狀可見於:

  • 重症中暑引起的熱痙攣
  • 中樞神經系統感染性疾病
  • 代謝性腦病
  • 電解質紊亂相關抽搐

相關古籍記載尚有: 《溫病條辨》治暑風用清絡飲加鉤藤、菊花 《醫學心悟》載有暑風夾痰證的辨治要點 《張氏醫通》強調暑風與肝腎陰虛的關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