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暑風慢驚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暑風慢驚

暑風慢驚為中醫兒科病證名,多見於小兒夏季吐瀉後,症見額頭發熱、四肢冰冷,甚則抽搐。此證因小兒脾胃素虛,形氣未充,復感暑熱風邪,或飲食不節,損傷脾胃,導致升降失常,清濁相混,吐瀉並作。吐瀉過度則津液耗傷,氣隨津脫,脾胃更虛,肝木乘虛而動,故見肢冷抽搐等慢驚風之象。

病因病機

  1. 外感暑邪:夏季暑氣當令,暑多夾濕,濕熱之邪侵襲脾胃,運化失司,升降失常,故見吐瀉。
  2. 脾胃虛弱:小兒「脾常不足」,若先天稟賦不足,或後天調養失宜,脾胃虛弱,易受暑邪所傷,吐瀉不止,氣陰兩傷,虛風內動。
  3. 肝風內動:吐瀉過度,津液虧損,陰血不足,肝失所養,虛風內擾,故見抽搐。

臨床表現

  • 主症:夏季吐瀉後,額熱肢冷,神疲乏力,面色蒼白或萎黃,四肢抽搐,時作時止。
  • 兼症:口唇淡白,囟門凹陷(久瀉傷陰),小便短少,舌淡苔白或薄黃,脈細弱或弦細。

治法
健脾益氣、清暑化濕、平肝熄風為主,方選四君子湯加減:

  • 四君子湯(人參、白朮、茯苓、甘草)益氣健脾,固護中焦。
  • 黃連清暑熱,香薷解表化濕,扁豆健脾和中。
  • 若抽搐明顯,可酌加鉤藤、天麻平肝熄風;陰傷甚者,加烏梅、白芍酸甘化陰,柔肝緩急。

辨證要點
此證屬本虛標實,脾胃虛弱為本,暑濕風動為標,臨床需辨明虛實主次。若吐瀉劇烈,津氣大傷,當急固氣陰,防其脫變;若風動頻作,需標本兼顧,健脾與熄風並施。

相關理論

  • 《小兒藥證直訣》指出:「慢驚屬陰,由吐瀉損脾,脾虛生風。」
  • 《幼幼集成》云:「暑風慢驚,多因吐瀉之後,脾土虛弱,肝木乘之。」
  • 此證與「急驚風」有別,後者多因外感熱邪,熱極生風,起病急驟,屬實熱證;而暑風慢驚起病較緩,屬虛中夾實,治當溫清並用。

其他參考方藥
若暑濕偏重,可選六和湯加減;若脾胃陽虛,肢冷脈微,可合附子理中湯溫補脾腎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