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赤蟲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赤蟲

赤蟲為中醫三蟲之一,首載於《諸病源候論》,又稱「姜片蟲」,屬腸道寄生蟲病範疇。其名源於蟲體色赤,形似薑片,故得「姜片蟲」之稱。此蟲多寄生於人體小腸,可致「赤蟲病」(即姜片蟲病),屬中醫「蟲證」分類。

中醫病因病機

赤蟲致病,多因飲食不潔,誤食附有蟲卵或幼蟲之水生植物(如菱角、荸薺等)所致。蟲體寄居腸道,吸食水穀精微,擾亂脾胃運化,久則耗傷氣血,導致虛實夾雜之證。

臨床表現

患者常見脘腹脹滿、食慾不振、大便溏泄或夾黏液,甚者面色萎黃、形體消瘦。若蟲積日久,可現氣血兩虛之象,如頭暈乏力、肢體浮腫等。《諸病源候論》提及:「赤蟲狀如生肉,動則腸鳴」,描述其蟲體活動時可能引發腸鳴不適。

中醫辨證與治療

赤蟲病屬「蟲積證」,治以「殺蟲驅蟲」為主,輔以調理脾胃。傳統方藥如:

  1. 檳榔:單味煎服可驅除姜片蟲,其有效成分檳榔鹼能麻痹蟲體。
  2. 貫眾散:配伍檳榔、苦楝皮等,增強驅蟲之效。
  3. 後期調補:若氣血虧虛,可選八珍湯或參苓白朮散健脾益氣。

古籍記載與延伸

除《諸病源候論》外,《千金要方》亦載有驅蟲方劑,強調「先攻後補」之法。中醫認為,赤蟲與其他腸道寄生蟲(如蛔蟲、蟯蟲)皆屬「九蟲」範疇,然其形色與致病特徵有別,臨床需辨蟲施治。

赤蟲之論述,體現中醫對寄生蟲病的觀察與治療經驗,結合飲食禁忌與藥物驅蟲,形成獨特理論體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