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暑癤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暑癤

暑癤為中醫外科病名,指夏季因感受暑熱之邪而發生的化膿性癤腫,屬癤病之一。此症首載於明代《外科啓玄》卷七,又名「暑瘍」或「暑令瘍毒小癤」。其特徵為局部紅腫熱痛,多發於頭面、頸背等陽熱部位,嚴重者可伴隨全身發熱、脹悶不適,然無「七惡」(指瘡瘍重症的危候)之證。

病因病機
暑癤成因主要與夏季暑濕熱毒侵襲肌表有關。暑為陽邪,其性炎熱,易耗氣傷津;兼夾濕氣則纏滯難解,致使腠理壅塞,氣血凝滯,鬱而化熱成毒,發為癤腫。若患者平素體質陽盛,或過食辛辣厚味,內生積熱,則更易誘發。

臨床表現
初起皮膚現紅色丘疹,漸腫脹成結塊,頂端可見膿頭,觸之灼熱疼痛。癤腫小者如豆,大者可達數寸(稱「暑毒」),多單發或散在分布。輕者無全身症狀,重者伴隨發熱、口渴、煩躁、小便短赤等暑熱證候。

治法方藥
治療以清熱解毒、消暑化濕為主,內外兼治:

  1. 內治
    • 主方選清暑香薷飲加減,常用藥如香薷、厚朴、扁豆清暑化濕,佐以黃芩、黃連瀉火解毒;熱毒熾盛者加大黃通腑泄熱。
    • 若兼見心煩尿赤,可加淡竹葉、滑石;腫痛明顯者加連翹、蒲公英。
  2. 外治
    • 初起未潰時,可用金黃散玉露散調敷患處,以清熱消腫。
    • 膿成後宜切開排膿,外貼拔毒膏祛腐生肌。

鑒別與相關病症
暑癤與一般「癤」(毛囊炎)病因相似,但特發於暑季,且與外感暑邪密切相關。若多發性癤腫反覆發作,稱為「癤病」,多因正虛邪戀或脾胃濕熱所致,治法需兼顧扶正。另需與「癰」(外癰)區別,後者範圍較大,病位深在,多伴明顯全身症狀。

古籍參考
《外科啓玄》強調暑癤「令人發熱作脹而痛」,治法重清暑解毒;《醫宗金鑒·外科心法》亦載暑熱瘍毒,主張清暑湯加減,體現中醫「因時制宜」之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