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暑癤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4-01-15

名詞介紹


暑癤,病名。指夏季發生的化膿性癤腫。見《外科啟玄》卷七。亦名暑瘍、暑令瘍毒小癤。《外科啟玄》卷七:“暑癤,夏日受暑熱而生,大者為毒,小者為癤。令人發熱作脹而痛,別無七惡之證。”治宜清熱解毒之法。方選清暑香薷飲,內加黃芩、黃連、大黃之類。證治可參見癤、外癰條。

暑癤是夏季常見的皮膚病,多發生於頭面、頸項、胸背等部位,初起為紅色小丘疹,逐漸變為膿皰,破潰後流出膿液,有時可形成較大的膿腫。其主要原因是由於夏季氣候炎熱,人體出汗多,汗液排泄不暢,汗液中的水分和鹽分被蒸發,皮膚表面的油脂減少,皮膚角質層變薄,皮膚的抵抗力下降,細菌容易侵入而引起感染。

暑癤的臨床表現主要有以下幾點:

  1. 皮膚出現紅色小丘疹,逐漸變為膿皰,破潰後流出膿液。
  2. 局部疼痛、腫脹、發熱。
  3. 全身可有發熱、頭痛、乏力等全身症狀。

暑癤的治療以清熱解毒、消腫排膿為主。常用中藥有金銀花、連翹、黃芩、黃連、大黃等。外用可用紫雲膏、金黃膏等。

暑癤的預防主要包括以下幾點:

  1. 保持皮膚清潔,勤洗澡,勤換衣。
  2. 避免在高溫、潮濕的環境中長時間工作或活動。
  3. 飲食清淡,多吃蔬菜、水果。
  4. 增強體質,提高免疫力。

如果出現暑癤,應及早到醫院就診,以免病情加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