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暑解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暑解
暑解一詞出自《素問·骨空論》,原文記載:「立而暑解,治其骸關。」此處所述「暑解」,歷代醫家見解不一,主要有以下幾種解釋:
- 膝骨隙中發熱之病證
部分注家認為,「暑解」指膝關節骨縫間出現發熱不適的症狀。「暑」在此處引申為「熱」之意,而「解」可指骨節鬆懈或關節間隙。此症多因濕熱之邪侵襲筋骨,或肝腎陰虛導致虛熱內擾,使膝部骨隙產生熱感,伴隨站立時不適。 - 「引解」之誤
另有學者考證,「暑解」可能為「引解」之誤。「引解」意指筋骨牽引鬆弛無力,或關節活動不利,與《內經》其他篇章所述「解㑊」(懈惰無力之症)相類,可能涉及氣血不榮經筋所致。 - 「骨解」之說
清代醫家張志聰提出,「暑解」當作「骨解」,即骨節鬆懈、弛緩無力之態。此說結合《靈樞》對「解」的解釋,認為病症與腎主骨功能失調相關,或因久立傷骨,導致骨氣不固而見懈怠。
中醫病機探討
從經絡理論而言,膝關節為足三陰三陽經所過之處,尤其與肝腎二臟關係密切。若肝血不足或腎精虧虛,可致筋骨失養;若濕熱下注,則可能阻滯氣血,引發局部熱感或無力。此外,《內經》強調「骸關」(即膝關節)為治療此症之關鍵,提示可通過針灸或藥物調理相應經脈,如足少陽膽經之膝陽關穴,或滋補肝腎、清利濕熱等法。
歷代醫家觀點
- 王冰注《素問》時,傾向將「暑解」解為「熱懈」,即因熱而懈怠。
- 馬蒔則認為此症與「骨空」相關,屬腎虛髓減之表現。
- 近現代中醫臨床或參照「骨關節炎」或「濕熱痹證」辨治,但需結合四診進一步辨析。
綜上,「暑解」一詞涵義多元,須結合上下文及患者具體脈證解讀,體現中醫「同病異治」之辨證思維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