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暑痙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暑痙
暑痙,又稱暑風,為中醫病證名,指因感受暑邪而引發的痙證,多見於小兒,成人亦可發生。其病機主要為暑熱熾盛,耗傷津液,引動肝風,或兼夾風寒濕邪,導致經脈失養,出現項強、抽搐、神昏等症。
病因病機
- 暑熱亢盛:夏月暑氣當令,暑為陽邪,其性炎熱,易耗氣傷津。若暑熱內熾,燔灼肝經,筋脈失濡,則可引動內風,發為痙證。
- 兼夾外邪:暑多夾濕,或兼感風寒,致使腠理閉塞,邪無出路,鬱而化熱,進一步加重經脈拘急。
- 氣陰兩傷:暑邪易傷津耗氣,若患者素體陰虛,或汗出過多,津液虧損,筋脈失養,則更易發痙。
臨床表現
- 主症:身熱頭痛、項背強直、四肢抽搐,甚則角弓反張。
- 兼症:
- 若暑兼風寒:無汗、惡寒、苔白。
- 若暑熱偏重:高熱煩渴、多汗、面赤、脈洪大。
- 若氣陰欲脫:脈芤(浮大中空)、喘促、神疲欲寐。
- 若熱陷心包:神識不清、譫語、舌絳。
辨證論治
根據暑痙的不同證型,治法各異:
-
暑兼風寒
- 證候:身熱無汗、頭痛項強、惡寒。
- 治法:解表清暑,疏風散邪。
- 方藥:新加香薷飲(香薷、厚朴、扁豆花、銀花、連翹)。
-
暑熱熾盛
- 證候:高熱汗出、口渴煩躁、脈洪大。
- 治法:清熱解暑,生津止痙。
- 方藥:蒼術白虎湯(石膏、知母、粳米、甘草、蒼術)或銀翹散加桑葉、鈎藤。
-
氣陰兩傷
- 證候:脈芤面赤、喘渴欲脫、神疲。
- 治法:益氣養陰,固脫止痙。
- 方藥:生脈散(人參、麥冬、五味子)。
-
熱陷心包,肝風內動
- 證候:神昏譫語、抽搐、舌絳。
- 治法:清營涼血,息風開竅。
- 方藥:清營湯加鈎藤、丹皮、羚羊角,或配合紫雪丹、安宮牛黃丸。
相關概念辨析
- 暑痙 vs 暑厥:暑痙以抽搐、項強為主,暑厥則以突然昏倒、不省人事為特徵,二者皆屬暑病重證,但病機有異。
- 暑痙 vs 破傷風:破傷風亦有痙攣表現,但多有外傷史,且呈苦笑面容,與暑痙之暑熱病因不同。
暑痙為夏季急症,中醫治療強調清暑、息風、扶正三法並用,臨證需細辨兼夾之邪,隨證施治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