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暑厥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暑厥

暑厥為中醫病證名,屬暑病之重證,以突發昏厥或四肢逆冷為主要表現。其病因多由暑熱之邪內侵,或暑濕穢濁閉阻氣機,導致陰陽氣血逆亂,清竅受蒙,神明失守,故見猝然僵僕、神識昏蒙之症。

病因病機

暑厥多發於盛夏酷暑之時,因暑為陽邪,其性炎熱升散,易耗氣傷津。若正氣不足,或勞倦過度,暑熱之邪乘虛內襲,可直中心包,擾亂神明;或暑濕穢濁阻遏氣機,使陽氣不得宣通,氣血逆亂,發為厥逆。此外,若飲食不節,過食生冷或油膩,損傷脾胃,使中焦運化失司,暑熱與食滯互結,亦可加重病情。

辨證分型

暑厥臨床可分為陽厥陰厥兩類,其證治各異:

  1. 陽厥

    • 證候:身熱汗出,面赤氣粗,脈洪數無力,或兼見煩躁口渴,甚則神昏譫語。
    • 病機:暑熱熾盛,內擾心神,或兼夾食滯,熱鬱於中。
    • 治法:清暑泄熱,開竅醒神。
    • 方藥
      • 初起可用辰砂六一散(滑石、甘草、辰砂)清暑利濕,兼以安神。
      • 若暑熱夾食滯,症見胸悶脘痞,宜連芍調中湯(黃連、白芍、陳皮、茯苓等)清熱化滯,調和中焦。
      • 若熱閉心包,神昏不醒,可急用至寶丹紫雪丹涼開醒神。
  2. 陰厥

    • 證候:四肢逆冷,汗出如油,面色蒼白,脈沉細或微欲絕。
    • 病機:暑熱傷氣,氣隨津脫,陽氣暴脫,或暑濕穢濁閉阻陽氣。
    • 治法:回陽固脫,化濁開竅。
    • 方藥
      • 若陽氣欲脫,急用參附湯(人參、附子)回陽救逆。
      • 若暑濕穢濁內閉,可予蘇合香丸來復丹芳香開竅,化濁辟穢。
      • 民間亦有用蒜水灌服之法,取其辛溫通陽之效,以助蘇醒。

蘇醒後調治

患者神識恢復後,需根據氣陰耗傷程度進一步調理:

  • 若氣陰兩傷,症見乏力、口乾、脈虛數,宜用生脈散(人參、麥冬、五味子)益氣生津。
  • 若餘熱未清,小便短赤,可服益元散(滑石、甘草、辰砂)清暑利尿。

相關鑑別

暑厥需與中風痙病等鑑別:

  • 中風:多有口眼歪斜、半身不遂,脈象弦硬,與暑厥之突發昏僕、四肢逆冷不同。
  • 痙病:以項背強直、角弓反張為主,多因熱極生風或陰血虧虛所致,與暑厥之暑邪閉竅有別。

暑厥為急重之證,臨床須緊急救治,並詳辨陰陽虛實,方能對證施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