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暑痢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暑痢

病名:暑痢乃因感受暑邪所致之痢疾,首見於《丹溪心法·痢》。此病多發於盛夏暑濕交蒸之際,暑熱之邪侵襲腸腑,與濕相搏,導致氣血壅滯,傳化失常,發為痢疾。

病因病機
暑為陽邪,其性炎熱,易耗氣傷津;兼夾濕濁,則黏滯纏綿,阻遏氣機。暑濕邪氣內犯腸道,與氣血相搏,腐敗血肉,故見腹痛、裏急後重、下痢赤白。暑邪上擾,則見發熱、面垢;暑熱傷津,故口渴引飲;濕阻中焦,胃氣不降,故嘔逆;暑濕下注膀胱,氣化不利,則小便不通。

臨床表現

  • 主症:腹痛如絞,裏急後重,下痢頻作,赤白相兼,或見瘀血。
  • 兼症:自汗發熱,面色污垢,嘔惡不止,煩渴欲飲,小便短赤或閉塞。
  • 脈象:多見滑數或濡數,若兼氣虛則脈虛弱。

治法方藥

  1. 暑濕偏重

    • 初起:宜清暑化濕、調氣行血,選用香薷飲加黃連,佐以五苓散(白湯調服)。若未效,可改用蜜水調服,以潤腸緩急。
    • 暑熱熾盛:若痢下赤白、疼痛劇烈而飲食難進,可用六和湯藿香正氣散,或木香交加散以和中化濕、行氣止痛。
  2. 氣陰兩傷

    • 若暑邪耗氣傷津,脈虛弱者,宜益氣生津、清暑化濕,選用清暑益氣湯(如李東垣方),兼顧脾胃之氣。

鑑別診斷
暑痢與熱痢皆屬熱證,然暑痢特發於暑季,兼有暑邪耗氣傷津之象;熱痢則四季可見,多因飲食不潔或濕熱內蘊所致,治法雖相近,然暑痢需更重清暑透邪。

古籍補充
《證治要訣》強調暑痢「腸內攻刺,小便不通」之特徵,治法以分利暑濕為主,佐以調氣活血。後世醫家如張景岳亦指出,暑痢若遷延不癒,可轉為虛寒,當隨證變通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