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暑淋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暑淋
暑淋為中醫病名,指因感受暑邪或於暑令時節發病之淋證,屬外感熱病與淋證相兼之證候。其病因多由暑熱之邪侵襲人體,蘊結下焦,導致膀胱氣化不利,水道失調,故見小便頻數、澀痛、赤澀等淋證特徵,並伴有暑熱傷津或暑濕困脾之象。
病因病機
- 暑熱熾盛:暑為陽邪,其性炎熱,易耗氣傷津。若暑熱下迫膀胱,灼傷津液,則小便赤澀灼痛。
- 暑濕夾雜:長夏暑濕交蒸,濕性黏滯,與熱相搏,阻滯三焦氣機,致使水道不通,發為淋澀。
- 正氣不足:素體氣陰兩虛者,暑邪更易乘虛內襲,加重氣化無力、津液虧耗之證。
臨床表現
- 主症:小便頻急、淋瀝澀痛,尿色黃赤,甚則灼熱。
- 兼症:身熱煩渴、汗多黏膩、胸悶脘痞、倦怠乏力,或見頭重如裹、舌紅苔黃膩、脈濡數或洪大。
證型與治法
-
暑熱偏盛證
- 特點:小便赤澀刺痛,伴高熱口渴、心煩尿短。
- 治法:清暑泄熱,通淋利尿。
- 方藥:五苓散合益元散加梔子、淡竹葉。五苓散化氣利水,益元散清暑利濕,梔子瀉火除煩。
-
暑濕困阻證
- 特點:小便混濁不利,身熱不揚,胸悶納呆。
- 治法:清暑化濕,分清泌濁。
- 方藥:桂苓甘露飲加減,滑石、石膏清暑,茯苓、澤瀉滲濕,寒水石助解暑熱。
-
氣陰兩虛證
- 特點:淋澀反覆,汗多尿少,神疲氣短。
- 治法:益氣養陰,佐以通淋。
- 方藥:生脈散(人參、麥冬、五味子)加車前子、白茅根,既固氣陰,又利水道。
其他治法
- 春澤湯(《醫宗金鑒》):適用於汗多而小便赤澀者,以白朮、澤瀉健脾利濕,人參扶正,桂枝通陽化氣。
- 針灸取穴:可選膀胱俞、中極、陰陵泉等穴,清利下焦濕熱。
鑑別要點
暑淋與一般熱淋(如膀胱濕熱)不同,後者多無明顯季節性,且少見暑熱傷氣之象。此外,若暑邪入營,可兼見神昏譫語,當參合溫病辨治。
此證常見於夏季溽暑時節,治療需注重清暑與通淋並舉,並依體質虛實調配方藥,以恢復三焦氣化為要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