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赤腸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赤腸

赤腸,又稱小腸,為中醫臟腑理論中六腑之一,首見於《難經·三十五難》:「小腸謂之赤腸。」其名源於小腸在五行中屬火,與心相表裏,火色赤,故稱「赤腸」。

生理功能

  1. 受盛化物
    小腸接受胃初步腐熟的水穀,進一步消化分解,區分精微與糟粕。《素問·靈蘭秘典論》言:「小腸者,受盛之官,化物出焉。」
  2. 泌別清濁
    將水穀精微吸收並輸布全身,糟粕下傳大腸,多餘水液滲入膀胱,故小腸功能失常可致泄瀉、小便異常。
  3. 與心相表裏
    心火下溫小腸,小腸熱邪亦可上擾心神,導致口舌生瘡、小便短赤等症。

經絡聯繫

小腸經屬手太陽經,起於小指外側,循行於上肢外側後緣,絡心屬小腸。其經氣異常可出現耳鳴、頰腫、肩臂痛等循行部位症狀。

臨床相關

  • 赤腸熱結:多因心火下移,症見小便灼痛、腹脹便結,治宜清心導赤,如導赤散。
  • 虛寒赤腸:小腸氣化不足,腹冷痛、腸鳴泄瀉,需溫陽散寒,用吳茱萸湯加減。

古籍考據

《難經》以「赤腸」強調小腸與火的關聯,後世醫家如李杲《脾胃論》進一步闡述其與脾胃升清降濁的協同作用。

此概念體現中醫以五行、表裏理論統合解剖與功能的獨特視角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