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暑氣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暑氣

暑氣為夏季之主氣,屬六淫之一,其性炎熱升散,易傷津耗氣,為陽邪。夏季氣候酷熱,人體腠理開泄,若調攝不當,易感暑邪致病。

暑氣之特性

  1. 陽熱性:暑為盛夏火熱之氣,其性酷烈,致病多見高熱、煩渴、面赤、脈洪大等陽熱症狀。
  2. 升散性:暑性升發,易上擾心神,致頭暈目眩、心煩不寧,甚則猝然昏倒,發為中暑。
  3. 耗氣傷津:暑熱迫津外泄,故多汗,汗出過多則氣隨津脫,常見氣短乏力、口乾舌燥等氣陰兩傷之候。
  4. 多挾濕邪:夏季濕氣盛行,暑濕相兼為患,可致身熱不揚、胸悶脘痞、四肢困重等濕阻症狀。

暑氣致病之表現

  • 傷暑:感暑輕證,症見身熱、汗多、心煩、口渴、倦怠。
  • 中暑:暑熱熾盛,猝然昏仆,不省人事,伴見高熱、氣粗、汗出。
  • 暑濕:暑邪夾濕,纏綿難解,可見發熱、胸悶、納呆、泄瀉等。

暑氣與臟腑關係
暑氣通於心,心主火,暑熱易擾心神,致心煩失眠,甚則神昏譫語。又因暑傷氣津,肺脾亦常受累,肺失宣降則氣短,脾失健運則納差泄瀉。

暑氣之治法
中醫治暑以清熱解暑、益氣生津為主,若兼濕邪,則佐以化濕和中之品。常用方劑如白虎湯清暑熱,生脈散益氣陰,藿香正氣散解暑濕。

暑氣為夏季特有之邪,其致病與時令密切相關,臨證須辨其兼夾,審證施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