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暑氣嘔吐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暑氣嘔吐

暑氣嘔吐為中醫病證名,首見於《症因脈治》卷二,屬暑病範疇。其病因多由暑熱之邪侵襲腸胃,或素體中氣不足,復感暑邪,導致脾胃升降失司,胃氣上逆而發。

病因病機
暑為陽邪,其性炎熱,易耗氣傷津。暑邪內犯,首傷脾胃,使中焦氣機逆亂,清陽不升,濁陰不降,故見嘔吐暴作。若暑熱熾盛,灼傷津液,則伴見煩渴引飲、齒乾唇焦;暑邪鬱遏,氣機不暢,則腹中疼痛;暑熱下迫膀胱,則小便赤澀或混濁短少。此外,暑多夾濕,濕濁中阻,可加重嘔吐、頭眩等症。

臨床表現
主要症狀為突發嘔吐,伴有身熱惡寒、頭眩目暗、煩渴引飲、齒乾唇焦、腹中絞痛、小便赤澀或混濁短少。舌象多見舌紅苔黃膩或燥;脈象以虛大而澀為主,亦可見沈細、躁疾,甚或伏脈,此與暑邪深伏、氣陰兩傷有關。

辨證分型

  1. 暑熱犯胃型:嘔吐劇烈,身熱煩渴,小便短赤,脈洪大而數。
  2. 暑濕中阻型:嘔吐伴胸悶脘痞,頭重如裹,苔白膩,脈濡數。
  3. 氣陰兩傷型:嘔吐不止,神疲乏力,口乾舌燥,脈虛細而數。

治法方藥

  1. 清暑和胃:適用於暑熱犯胃證,方選家秘香薷飲(香薷、厚朴、扁豆等)加減,或人參石膏湯(人參、石膏、知母等)以清暑益氣。
  2. 化濕降逆:適用於暑濕中阻證,以土藿香湯(藿香、佩蘭、半夏等)合益元散(滑石、甘草、辰砂)化濕醒脾,調和氣機。
  3. 益氣生津:若氣陰兩傷,可於清暑方中佐以生脈散(人參、麥冬、五味子)益氣養陰。
    此外,藿香正氣散(重劑)亦為常用方,尤宜於暑濕穢濁內阻之證,能解表化濕、理氣和中。

古籍參考
《症因脈治》強調暑嘔多因「暑氣入於腸胃」,治療需分暑熱與暑濕之異;明代秦景明更提出結合脈象虛實,靈活選方,如虛者補中,熱者清解,濕者芳化,體現中醫辨證論治之精髓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