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暑熱瀉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暑熱瀉

暑熱瀉為小兒洩瀉證型之一,屬中醫「泄瀉」範疇,多因暑熱之邪內侵,損傷脾胃,導致運化失職,清濁不分而下注大腸所致。其特徵為發病急驟,瀉下頻作,糞色黃綠或深黃,氣味穢臭,伴隨腹痛即瀉、肛門灼熱、口渴引飲、小便短赤,或兼微熱煩躁等暑熱症狀。

病因病機

暑熱瀉的成因與外感暑邪密切相關。夏季暑氣當令,暑性炎熱,易耗氣傷津,且多夾濕邪。小兒臟腑嬌嫩,脾胃薄弱,若調護不當,暑熱之邪乘虛而入,內犯脾胃,使脾胃升降失常,濕熱蘊結於腸道,傳導失司,故而泄瀉。暑熱瀉的病理關鍵在於「濕熱困脾」,濕性黏滯,與熱相搏,故瀉下物臭穢黏滯,且熱邪傷津,故見口渴、尿少等症。

臨床表現

  1. 主症:腹痛即瀉,瀉勢急迫,糞色黃綠或黃褐,氣味酸臭或腐臭,肛門紅赤灼熱。
  2. 兼症:身熱煩渴,小便短赤,或伴嘔吐,舌質紅,苔黃膩,脈滑數或濡數。
  3. 特點:多發於夏季,與外感暑熱或飲食不潔(如過食生冷、油膩)相關。

治法與方藥

治療以「清熱利濕、調中止瀉」為原則,常用方劑如下:

  • 基礎方葛根黃芩黃連湯(《傷寒論》)
    • 組成:葛根、黃芩、黃連、甘草。
    • 功效:解表清裡,清熱止瀉,適用於熱瀉兼表證未解者。
  • 加減用藥
    • 若濕重於熱,加六一散(滑石、甘草)、車前子以淡滲利濕,分利止瀉。
    • 若熱毒熾盛,加金銀花馬齒莧以清熱解毒。
    • 若嘔吐明顯,可佐藿香佩蘭芳香化濕,和胃降逆。

其他療法

  1. 針灸:取穴足三里、天樞、中脘、曲池等,以清熱化濕、調理腸胃。
  2. 推拿:小兒可配合清脾經、清大腸、退六腑等手法,以助瀉熱導滯。

暑熱瀉的辨證需與其他泄瀉證型區分,如風寒瀉(糞稀多泡沫、腸鳴腹痛)、脾虛瀉(病程長、食後作瀉)等,治療時須審因論治,避免誤用溫補或固澀之品,以免閉門留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