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暑熱證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暑熱證
暑熱證,又稱「小兒夏季熱」,為嬰幼兒常見之季節性疾病,首載於《三時伏氣外感篇》。此證多見於三歲以下小兒,於夏季發病,特徵為長期發熱不退、口渴引飲、小便頻數而清長、汗出稀少,且無一般暑溫病之傳變規律,亦少見合併症。待秋涼氣至,熱勢自然消退,症狀亦隨之緩解。
病因病機
中醫認為,暑熱證多因患兒先天稟賦不足,或後天脾胃虛弱,正氣虧虛,難以適應夏季酷暑之氣候。暑為陽邪,其性炎熱,易耗氣傷津。小兒臟腑嬌嫩,形氣未充,若肺胃二經受暑氣熏蒸,津液耗傷,則見發熱、口渴;肺主宣發肅降,暑熱鬱於肺衛,腠理開闔失司,故汗閉不暢;暑熱下迫膀胱,氣化失常,則小便頻數而清長。
辨證分型
-
暑傷肺胃型
- 主症:高熱持續、口渴引飲、尿多而清、汗少或無汗。
- 病機:暑熱內蘊,肺胃津傷。
- 治法:清暑益氣,養陰生津。
- 方藥:人參白虎湯(石膏、知母、粳米、甘草、人參)或王氏清暑益氣湯(西洋參、石斛、麥冬、黃連、竹葉、荷梗、知母、甘草、粳米、西瓜翠衣)。
-
陰虛內熱型
- 主症:久熱不退、形體消瘦、精神倦怠、口渴咽乾、舌紅少苔。
- 病機:暑熱久羈,耗傷真陰,虛熱內生。
- 治法:滋陰清熱,益氣生津。
- 方藥:六味地黃湯合生脈散(熟地、山茱萸、山藥、澤瀉、茯苓、丹皮;人參、麥冬、五味子)。
其他治法
除內服湯藥外,亦可配合外治法,如推拿、針灸等。取穴以清熱解暑為主,如大椎、曲池、合谷等;若脾胃虛弱,可加足三里、脾俞以健脾益氣。
暑熱證雖多屬自限性疾病,然其病機與體質密切相關,臨床須辨明虛實,對證施治,以免遷延傷正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