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暑入膜原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暑入膜原
暑入膜原為中醫暑病證型之一,首見於清代醫家吳坤安所著《傷寒指掌》卷四。此證因暑熱穢濁之邪由口鼻侵入,鬱結於膜原所致。膜原者,位於半表半裏之間,屬三焦之門戶,為邪氣潛伏之所。暑穢之邪滯留於此,可阻遏氣機,導致升降失常,故臨床多見寒熱交作、胸膈痞悶、嘔惡煩躁、舌苔厚膩等症。
病因病機
暑入膜原之成因,多與暑季穢濁之氣瀰漫相關。暑為陽邪,其性炎上,易夾濕穢,從口鼻吸受後,直犯膜原。膜原為三焦之樞,邪居此處,既可外連肌表,又可內通臟腑,故病情多呈半表半裏之態。若正氣不足,或調攝失宜,暑穢更易內陷,纏綿難解。
臨床表現
此證典型症狀包括:
- 寒熱如瘧:邪鬱膜原,正邪相爭,故見寒熱往來,發無定時。
- 胸膈痞滿:濕穢阻滯氣機,升降失司,則脘痞脹悶,甚則嘔逆。
- 舌脈特徵:舌苔多厚膩濁,或白如積粉,脈象弦滑或濡數。
- 兼夾症狀:或見頭重肢困、口渴不欲飲、小便短赤等濕熱內蘊之象。
治法與方藥
吳坤安提出以「疏利透達」為法,選用芳香化濁、開達膜原之品,如:
- 廣藿梗:芳香醒脾,化濕辟穢。
- 川郁金:行氣解鬱,清心涼血。
- 檳榔、厚朴:辛開苦降,寬中導滯。
- 草蔻、青皮:燥濕運脾,理氣破結。
- 滑石、連翹:清熱滲濕,透邪外達。
- 紫蘇、黃芩:解表清裏,協調寒熱。
此類藥物共奏「開泄膜原、分消濕熱」之效,使穢濁得化,氣機暢通,則邪去正安。
與其他證型之鑑別
暑入膜原需與「暑濕困脾」「少陽暑瘧」等證相區別:
- 暑濕困脾:以脘悶便溏、身熱不揚為主,病位偏裏,少見寒熱往來。
- 少陽暑瘧:邪在少陽,寒熱定時而作,伴口苦咽乾,與膜原之邪深伏者不同。
理論淵源
膜原之說,早見於《黃帝內經》,明代吳又可《溫疫論》進一步闡述其為「邪氣盤踞之巢穴」。清代溫病學派則將此概念延伸至暑穢致病,強調「透邪外達」之治療思路,豐富了暑病的辨治體系。
暑入膜原一證,體現中醫對外感病「因時制宜」之特色,結合穢濁、濕熱、氣滯等病機,透過分消走泄之法,展現中醫處理複雜病證的靈活性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