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暑入陽明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暑入陽明
暑入陽明為暑病證型之一,首見於清代醫家吳坤安所著《傷寒指掌》卷四。此證因暑熱之邪侵襲陽明經,或由表證未解,邪熱內傳陽明所致。陽明為多氣多血之經,主肌肉,暑熱熾盛於此,易化燥傷津,故臨床以大熱、大渴、大汗、脈洪大等陽明經熱證為主要表現。
病因病機
暑為陽邪,其性炎熱,易耗氣傷津。若人體正氣不足,或暑熱過盛,暑邪可直中陽明,或由太陽表證不解,內傳陽明。陽明屬胃與大腸,暑熱內熾,蒸騰津液,故見大熱、大渴;熱迫津泄,則大汗出;陽明經氣旺盛,邪正相爭劇烈,故脈象洪數有力。
臨床表現
- 主症:高熱不退,口渴引飲,汗出如雨,面赤氣粗。
- 舌脈:舌質紅,苔黃厚或乾燥,脈洪大而數。
- 兼症:或見乾嘔、唇燥,甚則煩躁譫語,若熱結陽明腑實,亦可見腹滿硬痛、便秘等症。
治法與方藥
- 清暑泄熱:若暑熱初入陽明,尚未成腑實,以經證為主,治宜清解暑熱、透邪外達。
- 黃連香薷飲:適用於暑熱挾濕,症見口渴、乾嘔、舌苔黃厚者。方中香薷解表祛暑,黃連清熱燥濕,厚朴理氣化濕。
- 益元散(六一散加辰砂):清暑利濕,適用於暑熱兼見心煩尿赤者。
-
清氣分大熱:若暑熱熾盛,充斥陽明氣分,症見大熱、大渴、大汗、脈洪大,則當用辛寒清氣之法。
- 白虎湯:主以石膏清泄陽明經熱,知母滋陰潤燥,粳米、甘草和中護胃。若津傷甚者,可加人參(白虎加人參湯)以益氣生津。
-
通腑泄熱:若暑熱內結陽明腑實,兼見便秘、腹滿痛,可選用大承氣湯類方,急下存陰。
鑒別要點
暑入陽明需與其他暑病證型相區別:
- 暑濕困脾:以胸悶脘痞、身重倦怠為主,熱象不顯。
- 暑傷津氣:多見氣短乏力、口渴尿少,脈虛數。
- 暑入心包:以神昏譫語、肢厥舌絳為特徵,屬營血分證。
總結
暑入陽明屬暑熱病之氣分重證,其病機關鍵在於陽明經腑熱盛,治療當辨明經證、腑證,分別施以清泄或攻下之法。清代溫病學家對暑熱犯陽明的論述,深化了對暑病傳變規律的認識,亦為臨床辨治提供重要依據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