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赤鼻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赤鼻
赤鼻為中醫病名,指鼻準部位呈現紅色,甚則蔓延至鼻翼,伴隨皮膚增厚、表面隆起,或鼻頭增大之症候。此病記載於《中醫外科概要》,屬鼻部常見疾患,多與臟腑功能失調、氣血運行不暢相關。
病因病機
中醫認為,赤鼻之形成與肺、胃、脾三臟關係密切。肺開竅於鼻,若肺經蘊熱,或風熱外襲,上蒸鼻竅,可致鼻部氣血壅滯;胃經循行於鼻旁,過食辛辣厚味或飲酒過度,致使胃火上炎,燻灼鼻部肌膚;脾主運化水濕,若脾失健運,濕熱內生,鬱久化熱,上犯鼻竅,亦可引發赤鼻。此外,情志不遂、肝鬱化火,或氣滯血瘀,皆可能導致鼻部氣血失和,形成皮膚紅腫增厚之象。
臨床表現
赤鼻初期多見鼻準部潮紅,隨病情進展,紅色漸深且範圍擴大,可波及鼻翼兩側。皮膚逐漸增厚,表面凹凸不平,甚則形成結節狀隆起,鼻頭肥大。部分患者伴有局部灼熱感或輕微癢痛,日久則可能轉為暗紅色,並見毛細血管擴張。
辨證分型
- 肺胃熱盛型:鼻部紅赤明顯,伴口乾、便秘、舌紅苔黃,脈數。多因肺胃積熱上攻所致。
- 濕熱蘊結型:鼻部紅腫,皮膚油膩,或見黃色分泌物,舌苔黃膩,脈滑數。此型常與脾胃濕熱相關。
- 氣滯血瘀型:鼻部暗紅,皮膚增厚粗糙,表面結節狀,舌質暗或有瘀斑,脈澀。多因久病氣血瘀滯而成。
治療原則
中醫治療赤鼻以清熱解毒、活血化瘀、健脾化濕為主,依證型選方用藥。肺胃熱盛者,可用枇杷清肺飲加減;濕熱蘊結者,宜選黃連解毒湯合平胃散;氣滯血瘀者,則以通竅活血湯加減調理。外治方面,可配合清熱涼血或化瘀散結之藥膏局部塗敷,以緩解症狀。
赤鼻之病程較長,需結合患者體質與病機變化,逐步調理臟腑功能,方能改善鼻部氣血循環,緩解病症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