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暑痧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暑痧

暑痧為痧證之一,屬夏季常見病症,多因暑季感受穢濁之邪,或暑熱夾濕、瘴氣侵襲,致使氣機壅滯、經絡不通而發。其病機與暑邪鬱遏、穢濁內阻相關,臨床表現以驟然發病、氣血逆亂為特徵。

病因病機

  1. 外感穢濁:暑季溼熱蒸騰,環境穢濁之氣(如瘴氣、腐穢)易侵襲人體,阻遏中焦,使清陽不升、濁陰不降。
  2. 暑熱內蘊:暑為陽邪,其性炎上,若兼夾濕濁,則易鬱閉腠理,使氣血運行失暢,發為痧脹。
  3. 飲食不節:夏季貪涼飲冷,或食腐敗不潔之物,損傷脾胃,助長濕濁內生,與外邪相合而致病。

臨床表現

  • 主症:頭暈目眩、胸悶惡心、驟然腹痛(或絞痛或綿痛)、上吐下瀉、自汗如雨。
  • 兼症:肢體酸重、煩躁口渴,或見皮膚痧疹隱隱。
  • 脈象:脈多洪大而數(暑熱偏盛),或濡緩(濕濁偏重)。

治法與方藥

治療以清暑化濁、開竅逐穢為主,兼調氣血。

  • 主方薄荷湯加減(薄荷、香薷、藿香、佩蘭、厚朴、白扁豆等),取其辛涼透邪、芳香化濁之效。
  • 加減
    • 暑熱偏盛:加石膏、滑石、西瓜翠衣以清解暑熱。
    • 濕濁重者:加蒼朮、茯苓、薏苡仁健脾滲濕。
    • 氣滯腹痛:加木香、砂仁理氣止痛。
    • 痧毒深重:可配合玉樞丹行軍散辟穢開竅。

外治法

  • 刮痧:以瓷匙蘸油刮背脊、頸項或肘窩,至局部瘀紫現痧為度,助邪外透。
  • 針刺:取穴人中、內關、足三里,或十宣放血以通絡醒神。

鑒別要點

暑痧與中暑霍亂有別:

  • 中暑:以高熱、神昏為主,少見痧疹及局部痧脹。
  • 霍亂:吐瀉劇烈且呈米泔水樣,易致陰竭陽脫,而暑痧多伴痧筋(經絡瘀顯)。

暑痧一證,重在辨其暑濕偏勝,急則開閉逐邪,緩則調理中州,以防痧毒內陷。歷代痧症專書如《痧脹玉衡》亦詳述其變證治法,可資參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