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暑濕痹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4-01-15

名詞介紹


暑濕痹,病名。由暑濕之邪侵襲肌膚、經絡所致。見《溫病條辨.中焦篇》。臨床以肢体酸痛、重著為主症,兼見面赤溺黃等症。治宜辛溫結合辛涼並用,用加減木防己湯等方。參見痹證條。

暑濕痹,又稱暑濕痺、暑濕痺證,是指暑濕之邪侵襲肌膚、經絡所致的痹證。暑濕痹多發於夏季,以青年人為多見。主要臨床表現為肢体酸痛、重著,兼見面赤溺黃等症。

暑濕痹的病因病機,主要與暑濕之邪侵襲肌膚、經絡有關。暑濕之邪,性質濕熱,具有溫燥、黏膩、重濁等特點。暑濕之邪侵襲肌膚、經絡,可使肌膚腠理開泄,濕熱之邪內侵,阻遏經絡氣血運行,導致肢体酸痛、重著。暑濕之邪還可耗傷津液,使患者面赤溺黃。

暑濕痹的診斷,主要根據患者的臨床表現,如肢体酸痛、重著,兼見面赤溺黃等症。此外,還可根據患者的病史、體征等進行綜合判斷。

暑濕痹的治療,以辛溫結合辛涼並用為原則。辛溫藥可發汗解表、祛濕除暑,辛涼藥可清熱利濕、通絡止痛。常用方藥有加減木防己湯、防己黃連湯等。

暑濕痹的預防,主要包括以下幾方面:

  1. 注意飲食衛生,不吃生冷油膩、辛辣刺激的食物。
  2. 保持室內空氣流通,避免在高溫、潮濕的環境中逗留。
  3. 適當鍛鍊,增強體質,提高抵抗力。
  4. 如有不適,應及時就醫,以免延誤病情。

暑濕痹是一種常見的痹證,如果不及時治療,可導致病情加重,影響患者的健康。因此,大家在日常生活中,要注意預防暑濕痹,一旦出現相關症狀,應及時就醫,以免延誤病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