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暑濕痹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暑濕痹
暑濕痹為中醫病名,屬痹證之一,主要由暑濕之邪侵襲肌膚、經絡所致。此證首見於《溫病條辨·中焦篇》,其特點為外感暑濕之邪,蘊結於肌表與經絡,導致氣血運行不暢,從而引發肢體疼痛、重著等症狀。
病因病機
暑濕痹的形成與季節氣候密切相關,多發於夏季或長夏之際。此時暑熱當令,濕氣氾濫,人體易受暑濕之邪侵襲。暑性炎熱,濕性黏滯,二者相合,阻滯經絡,使氣血運行受阻,不通則痛,故見肢體酸痛、重著;暑熱上炎,則面赤;濕熱下注,則小便黃赤。
臨床表現
主要症狀為肢體關節酸痛、沈重,甚則屈伸不利,可伴隨以下兼症:
- 暑熱證候:面赤、身熱、心煩、口渴。
- 濕阻證候:胸悶、脘痞、納呆、小便短黃。
- 經絡阻滯:肢體困重,或局部腫脹,觸之或有熱感。
治法與方藥
治療暑濕痹,當以清暑化濕、宣痹通絡為原則,需兼顧暑熱與濕邪的特性,故用藥宜辛溫與辛涼並用,以達疏風透表、清熱祛濕之效。
代表方劑:
-
加減木防己湯(出自《溫病條辨》)
- 組成:木防己、桂枝、石膏、杏仁、滑石、白通草、薏苡仁等。
- 方義:木防己祛風濕、通經絡;桂枝溫通血脈;石膏清暑熱;杏仁宣肺氣;滑石、通草、薏苡仁利濕清熱。全方共奏清暑化濕、通絡止痛之效。
-
其他常用方:
- 若濕邪偏重,可合用三仁湯(杏仁、白蔻仁、薏苡仁)以宣暢氣機、分消濕濁。
- 若暑熱明顯,可加白虎加蒼朮湯以清暑熱兼燥濕。
與其他痹證的鑒別
暑濕痹與風寒濕痹、濕熱痹等證型有別:
- 風寒濕痹:以風寒濕三邪為主,疼痛多呈遊走性(風勝)、冷痛(寒勝)、重著(濕勝),無明顯暑熱見證。
- 濕熱痹:以濕熱蘊結關節為主,常見局部紅腫熱痛,但無暑邪特有的面赤、心煩等症。
暑濕痹的辨證關鍵在於暑濕合邪,治療時需注重解暑與化濕的協調,避免過用溫燥而助熱,或過用寒涼而礙濕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