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暑濕喘逆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暑濕喘逆
病證名,屬中醫喘證範疇,因外感暑濕邪氣,侵犯肺胃,導致氣機升降失常而發病。此證首見於《症因脈治·喘症論》,記載其病因為「暑濕襲於皮毛,乾於肺胃」,強調暑邪挾濕,鬱阻氣道,引發喘逆。
病因病機
暑為陽邪,性炎熱而易耗氣傷津;濕為陰邪,重濁黏滯,易困遏氣機。夏季暑濕交蒸,人體腠理疏鬆,若正氣不足,暑濕之邪可從皮毛或口鼻侵入,先犯肺衛,繼而內干肺胃。肺主宣發肅降,暑濕鬱肺則肺氣壅塞,宣降失司;胃主受納,濕邪困胃則中焦氣滯,升降失常。二者相合,氣逆而上,遂成喘逆。
臨床表現
- 主症:喘息氣粗,呼吸急促,胸悶煩躁。
- 兼症:口渴引飲,身重倦怠,汗出而熱不退,或伴頭身困痛。
- 舌脈:舌苔多白膩或黃膩,脈象濡軟或微緩;若暑熱偏盛,可見脈洪大或滑數。
辨證分型與治法
-
暑熱偏盛型
- 特徵:喘促明顯,煩渴多言,汗多溲赤,脈洪大。
- 治法:清暑泄熱,益氣生津。
- 方藥:
- 竹葉石膏湯(《傷寒論》):清肺胃暑熱,益氣生津。
- 黃連解毒湯(《外臺秘要》):適用於熱毒熾盛,見高熱煩躁者。
-
濕邪偏重型
- 特徵:喘逆伴身重困倦,胸脘痞滿,苔白膩,脈濡緩。
- 治法:化濕降逆,宣肺平喘。
- 方藥:
- 羌活勝濕湯(《內外傷辨惑論》):解表祛濕,適用於暑濕鬱表、無汗身痛者。
- 三仁湯(《溫病條辨》):宣暢三焦,分消濕濁。
-
暑濕並重型
- 特徵:喘咳並作,身熱不揚,口渴不欲飲,脈濡數。
- 治法:清暑化濕,宣肺平喘。
- 方藥:
- 清暑益氣湯(《脾胃論》):清暑熱、健脾濕,適用於氣陰兩傷者。
- 六一散(《傷寒標本心法類萃》):滑石、甘草配伍,清利暑濕基礎方。
相關鑑別
- 暑喘:純因暑熱傷肺,以高熱、煩渴、脈洪為特點,治宜白虎湯類清熱。
- 濕喘:濕邪壅肺為主,見痰多聲濁、苔厚膩,方選平胃散合二陳湯。
此證需結合時令與體質辨治,暑濕喘逆多屬實證,然久病或素體虛弱者,可兼氣陰虧虛,用藥當標本兼顧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