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暑濕腹痛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暑濕腹痛
病證名,指因感受暑濕之邪而導致的腹痛。夏季炎熱濕盛,暑濕之邪易侵襲人體,若邪氣入於腸胃,與水穀相搏,則使暑熱鬱結於內,阻礙脾胃運化之機,引發腹痛、腸鳴,甚則痛瀉交作之證。清代醫家秦景明於《症因脈治·腹痛論》中提及,此證屬「暑濕霍亂之類」,強調其與暑濕邪氣密切相關。
病因病機
暑濕腹痛多因夏季濕熱交蒸,人體腠理疏鬆,暑濕之邪乘虛而入,內犯腸胃。暑性炎熱,濕性黏滯,二者相合,易阻滯中焦氣機,使脾胃升降失常。濕濁內停,與暑熱相搏,則氣血運行不暢,不通則痛;若濕熱下迫大腸,則見腹痛伴隨泄瀉。
臨床表現
- 主症:腹部脹痛或絞痛,腸鳴漉漉,痛則欲瀉,瀉後痛減。
- 兼症:身熱煩渴,胸悶脘痞,小便短赤,舌苔黃膩,脈濡數或滑數。
- 嚴重者:可出現嘔吐、寒熱交作,甚則脈伏或浮大,提示邪氣鬱閉或外透之象。
治法與方藥
治療以清暑化濕、調和氣機為大法,根據證候輕重加減用藥:
-
暑濕初犯,腹痛腸鳴:
- 黃連香薷散(香薷、厚朴、黃連)加減,清暑解表,化濕和中。
- 清熱勝濕湯(黃芩、滑石、茯苓等)清利濕熱,適用於濕重熱輕者。
-
痛瀉較甚:
- 平胃散(蒼朮、厚朴、陳皮、甘草)合六一散(滑石、甘草),調氣燥濕,清熱利水;若兼熱象明顯,可加杭芍、川連以緩急止痛、清熱燥濕。
-
腹痛便結,濕熱壅滯:
- 厚朴三物湯(厚朴、大黃、枳實)行氣通腑,瀉熱導滯。
-
腹痛嘔吐,表裡同病:
- 藿香正氣散(藿香、紫蘇、白朮等)解表化濕,理氣和中。
-
寒熱脈伏,邪鬱肌表:
- 敗毒散(羌活、獨活、柴胡等)發散表邪,宣通氣機,使暑濕從表而解。
相關辨析
暑濕腹痛與一般寒濕腹痛有別,後者多因貪涼飲冷,寒濕內生,痛喜溫按,苔白膩,脈沉遲;而暑濕腹痛必見熱象,如口渴、舌黃、脈數。此外,若暑濕化火,可轉為濕熱痢疾,症見裡急後重、便下膿血,治法需轉為清熱解毒、涼血止痢。
此證需結合脈象與兼症細辨,暑濕輕重不同,用藥亦需權衡清熱與化濕之力。歷代醫家重視分消走泄之法,使暑濕從二便或肌表分消,以復脾胃升降之常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