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暑嗽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暑嗽
暑嗽為中醫病名,指夏季暑熱當令之際,因感受暑熱或暑風之邪,侵襲肺衛,導致肺失宣降而引發的咳嗽。其發病與暑季特有的濕熱氣候密切相關,屬外感咳嗽範疇,特見於炎夏或長夏時節。
病因病機
暑為陽邪,其性炎熱,易耗氣傷津;夏季濕氣亦盛,故暑多夾濕。暑熱或暑風侵襲人體,首犯肺衛,肺氣壅遏不宣,清肅失職,則發為咳嗽。若暑熱熾盛,灼傷肺絡,可兼見痰黏或痰中帶血;若暑濕相兼,則痰質黏稠,並伴胸悶、溺短等濕阻之症。
臨床表現
暑嗽典型症狀包括:
- 咳嗽:咳聲頻作,或乾咳少痰,或痰黏難咯。
- 熱象:身熱、口渴、心煩,舌紅苔薄黃,脈浮數或寸脈獨大。
- 兼症:若暑風襲肺,可見喉癢、鼻燥;若暑濕內蘊,則胸悶脘痞、小便短赤,舌苔黃膩。
辨證分型與治法
-
暑熱犯肺證
- 主症:咳嗽痰少而黏,身熱口渴,脈浮數。
- 治法:清暑泄熱,宣肺止咳。
- 方藥:竹葉、栝樓皮、杏仁、石膏、薄荷、香薷等微辛微涼之品,清透暑邪,宣通肺氣。
-
暑濕阻肺證
- 主症:咳痰稠黏,胸悶氣阻,小便不利,舌苔膩。
- 治法:清暑化濕,降氣滲濁。
- 方藥:厚朴、黃芩、蘇子、薏苡仁、滑石、通草等苦降淡滲之藥,佐以西瓜翠衣或益元散(滑石、甘草、辰砂)清解暑濕。
古籍論述
《類證治裁》明確指出暑嗽之治需分暑熱與暑濕:「暑熱蒸嗽……宜微辛微涼」以透邪外達;若「暑兼濕」,則需「苦降淡滲」以分消濕熱。此論強調暑邪致病需辨其兼夾,用藥亦當輕清靈動,避免溫燥助熱。
補充要點
- 暑與火的區別:暑為季節之邪,屬外火,常夾濕;火為內生之邪,多因臟腑亢盛。暑嗽治療重清透,不同於火咳之直折裡熱。
- 與風熱咳嗽之異:雖同見熱象,但暑嗽發於夏季,且多伴汗出、煩渴等暑傷氣津之候,而風熱咳嗽四季可見,以咽痛、鼻塞為特徵。
暑嗽之辨治,體現中醫「因時制宜」之理,強調順應暑季氣候特點,結合濕熱輕重,靈活施以清暑、化濕、宣肺等法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