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暑痰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暑痰
暑痰為痿證之一,屬中醫痰證範疇,主因暑熱之邪侵襲肺臟,灼傷津液,煉液成痰所致。其病機關鍵在於暑性炎熱,易耗氣傷津,且暑多夾濕,濕熱相搏,阻滯氣機,進一步影響肺之宣降功能,使水液代謝失常,凝聚為痰。
病因病機
- 暑熱傷肺:夏季暑氣當令,若人體正氣不足,或起居不慎,暑熱之邪乘虛而入,直犯肺臟。肺為嬌臟,主宣發肅降,暑熱灼肺,肺失清肅,津液受煎,遂成痰濁。
- 痰熱擾神:痰涎內生,與暑熱相結,上蒙清竅,可致神志不清、煩躁不寧等症。如《不居集》所言:「暑熱傷肺,多有痰涎,神志不清。」
- 肝木受制:肺屬金,肝屬木,暑痰證中,肺金受熱邪所傷,肅降失常,可能導致肝木疏泄不利,形成「金不制木」之象,進一步加重痰熱內擾之候。
臨床表現
- 痰涎壅盛,咳痰黏稠或黃稠。
- 身熱煩渴,胸悶氣促。
- 神志昏蒙,或見煩躁不安。
- 舌質紅,苔黃膩,脈滑數或洪大。
治法與方藥
治療暑痰當以 清暑瀉火、化痰開鬱 為主,具體可分為以下方向:
- 清時令之火:選用清暑益氣、瀉肺熱之品,如石膏、知母、黃芩等,以解暑熱之邪,使「金清而木有制」。
- 化痰開鬱:針對痰濁內阻,宜用化痰藥如瓜蔞、貝母、竹瀝等,佐以理氣開鬱之品如鬱金、枳殼,以達「神安而氣自寧」之效。
- 兼顧養陰:暑熱易傷津,可酌加麥冬、天花粉等養陰生津之藥,防痰熱進一步耗傷陰液。
相關文獻
《不居集》強調暑痰與時令相關,需辨證施治,不可單純祛痰,而應結合清暑、調氣、安神等法。此外,暑痰與其他痰證(如濕痰、風痰)不同,其特點在於發病季節性明顯,且多兼見暑熱傷津之象。
暑痰一證,體現中醫「天人相應」之理念,治療時需考慮外感時邪與內生痰濁的交互影響,方能標本兼顧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