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暑痿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暑痿
病證名
- 暑濕致痿
指於長夏時節感受暑濕之邪,導致下肢痿弱無力的病證。長夏濕熱交蒸,暑氣傷津耗氣,濕邪黏滯困阻經絡,致使氣血運行不暢,筋骨失養,因而出現肢體痿軟無力,甚則步履艱難。此證多見於濕熱偏盛之地區,或素體脾虛濕盛者。治法:以清暑化濕、益氣通絡為主,可選用清暑益氣湯加減。若濕熱偏重,可佐以二妙散(蒼朮、黃柏)以清利下焦濕熱;若兼氣陰兩虛,可配合生脈散益氣養陰。
相關理論:此證與《內經》「濕熱不攘,大筋緛短,小筋弛長」之論相符,屬「痿證」範疇,可參見痿證條。
- 暑令陽痿
指暑熱季節,陽事痿弱不舉之證。多因暑天炎熱,膏粱厚味之人內生濕熱,或暑邪直中,耗傷氣陰,致使宗筋弛縱,陽痿不用。此證不可純用熱藥助火,亦不可過用寒涼傷陽,當辨其濕熱與氣陰虧虛之偏重。治法:宜清熱解毒兼益氣生津,可用黃連解毒湯合生脈散加減。若濕熱下注明顯,可加四妙丸(蒼朮、黃柏、牛膝、薏苡仁)以清利濕熱;若氣陰兩傷,可重用西洋參、麥冬以滋養氣陰。
病機探討:此證與「暑傷元氣」相關,暑為陽邪,易耗氣津,且濕性趨下,纏滯肝經,致使筋脈失於濡養而痿弱。
總結
暑痿一證,可分為「暑濕致痿」與「暑令陽痿」兩類,二者皆與暑邪兼夾濕熱的特性密切相關,治療上需注重清暑化濕、調和氣機,並根據兼證靈活配伍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