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暑溫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暑溫
暑溫為中醫溫病學重要病名,特指夏季炎熱時節所發之溫熱病證,其病勢多較急重。此病以暑熱之邪偏盛為主要特徵,然暑氣常兼夾濕邪,故臨床須辨明暑熱與濕濁之孰輕孰重。《溫病條辨·上焦篇》明言:「暑溫者,正夏之時,暑病之偏於熱者也。」清代醫家余奉仙於《醫方經驗匯編》進一步闡釋:「暑字之義,乃日者兩字相合而成。日者,陽之精;暑者,熱之極。」揭示暑溫本質為陽熱熾盛之病。
病因病機
暑溫成因於夏季暑熱之邪侵襲人體,暑為陽邪,其性炎上,易耗氣傷津,且暑多挾濕,故常兼見濕濁困阻之象。暑熱內燔,可迅速內傳營血,甚或引動肝風,致生變證。
主要證候
- 暑熱熾盛:症見壯熱(高熱不退)、口渴引飲、心煩面赤、汗多而氣息短促,脈象洪大而數。此為暑熱鬱於氣分之典型表現。
- 邪陷心營:若未及時清解,暑熱內陷心包,可見高熱神昏、譫語躁擾、嗜睡或昏迷,舌質紅絳,苔黃燥或無苔。
- 熱極生風:暑熱熾盛,灼傷陰液,筋脈失養,可致肢體抽搐、角弓反張,甚則發為「暑癇」(暑溫兼見痙厥者)。
- 暑濕相兼:若暑熱夾濕,則兼見胸脘痞悶、惡心嘔逆、小便短赤、大便溏滯不爽,舌苔多黃膩。
治法方藥
-
氣分暑熱
- 白虎湯:為清泄氣分暑熱之基礎方,適用於壯熱、大汗、煩渴、脈洪大者。
- 白虎加人參湯:若兼氣津兩傷,見少氣乏力、脈芤者,宜益氣生津。
-
營血分證
- 清營湯、犀角地黃湯:適用於暑熱內陷營血,見神昏、斑疹、舌絳。
- 紫雪丹、至寶丹:針對高熱神昏、痙厥,具開竅熄風之效。
-
暑濕蘊結
- 新加香薷飲:暑濕初起,表邪未解者。
- 三仁湯、藿朴夏苓湯:暑濕困阻中焦,見胸悶、苔膩者,宜化濕泄濁。
-
津氣兩傷
- 清暑益氣湯(王孟英方):暑熱耗氣傷津,見身熱倦怠、口渴自汗者。
相關病證辨析
- 濕溫:雖同屬長夏之病,但以濕邪為主,熱象相對不顯,病程纏綿。
- 暑癇:專指暑溫因熱極動風而見痙厥者,治法需清熱熄風並重。
暑溫之辨治,須緊扣暑熱特性,分清明證與兼夾,尤重保津護陰,防其內陷生變。歷代溫病學家如吳鞠通、葉天士等,對此皆有精闢論述,臨床可參《溫病條辨》、《臨證指南醫案》等典籍深化理解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