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壽台骨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壽台骨
壽台骨,又稱完骨,為中醫解剖結構名詞,指顳骨之乳突部位,位於耳後隆起之處。《醫宗金鑒·正骨心法要旨》明確記載:「壽台骨,即完骨,在耳後。」此骨在頭部外觀可見,觸之堅硬,是中醫頭部骨相重要標誌之一。
從中醫經絡學角度,壽台骨周邊為足少陽膽經所過之處,其上有完骨穴,屬膽經腧穴,主治頭痛、頸項強痛、耳疾及癲癇等症。此穴之命名,即源自壽台骨之別稱「完骨」,反映古人對局部解剖與經絡聯繫的深刻認識。
在傷科領域,壽台骨因位置突出,易受外力撞擊而損傷。《醫宗金鑒》將其列為頭部正骨重點,若因跌撲損傷導致骨錯縫或腫痛,需以手法整復,並配合活血化瘀之劑外敷內服。歷代醫家亦強調,此骨與相鄰的玉枕骨(枕骨)、顖門骨(頂骨)共同構成頭部後側骨性框架,對維護腦髓安定有重要作用。
此外,壽台骨在中醫診斷中亦具參考價值。如《靈樞·經脈》提及膽經病候「頭痛,頷痛,目銳眥痛,缺盆中腫痛」,其疼痛範圍常涉及壽台骨周邊區域,故臨床辨證時可結合此部位觸診,判斷經氣通滯與病邪深淺。
綜言之,壽台骨作為頭部顯著骨標,兼具解剖、經絡、傷科及診斷多重意義,體現中醫「形氣相依」的理論特色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