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暑癇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暑癇
暑癇為中醫病名,屬暑溫或重證中暑之範疇,其特徵為暑熱熾盛,兼見神昏譫語、四肢抽搐或痙厥等症。此病多因暑熱之邪內陷心包,引動肝風所致,常見於小兒及體虛之人,然成人亦可能罹患。
病因病機
暑為陽邪,其性炎熱,易耗氣傷津。若暑熱之邪熾盛,內傳營血,擾及心神,則見神昏;熱極生風,風火相煽,筋脈失養,故發為痙厥、手足瘈瘲(抽掣顫動)。小兒臟腑嬌嫩,形氣未充,暑熱更易內陷,驟然發病,故《溫病條辨》特指出「小兒暑溫,身熱,卒然痙厥,名為暑癇」。
證候表現
- 主症:高熱不退,猝然神昏,四肢抽搐,頸項強直,甚則角弓反張。
- 兼症:煩躁不安,面赤唇紅,或見牙關緊閉,舌質紅絳,苔黃燥,脈弦數或洪大。
- 危重徵象:若熱毒深重,可致陰液枯涸,出現肢冷息微、脈細欲絕等內閉外脫之候。
治法與方藥
暑癇治療以清營透熱、涼肝息風為原則,依邪熱深淺選方:
-
熱初入營,肝風內動
- 主方:清營湯(《溫病條辨》)加減,酌入丹皮、鈎藤、羚羊角等清熱涼血、平肝息風之品。
- 方義:清營湯以犀角(現多用水牛角代)、生地、玄參清營分熱;黃連、竹葉心瀉火解毒;麥冬、銀花、連翹透熱轉氣。加鈎藤、羚羊角助息風止痙;丹皮涼血散瘀,防熱瘀互結。
-
熱陷心包,痙厥甚者
- 配合:紫雪丹(《太平惠民和劑局方》),取其清熱開竅、鎮痙安神之效,尤適於高熱神昏、抽搐劇烈者。
鑑別要點
暑癇需與其他暑病及痙病相區別:
- 暑厥:以猝然昏倒、不省人事為主,少見抽搐,多因暑邪閉竅,治宜清暑開竅(如行軍散)。
- 暑風:表現為暑熱引動肝風,但病位較淺,未及營血,以手足蠕動為多,方用羚角鈎藤湯加減。
文獻溯源
《溫病條辨》明確提出「暑癇」之名,並強調小兒發病之急驟,成人則多因正虛邪盛,熱深厥深。後世醫家如王孟英《溫熱經緯》亦論及暑熱動風之治,主張「暑癇之發,必由陰虛陽亢」,故臨證需顧護陰液。
暑癇為暑病重證,其機理涉及暑熱、營陰、肝風三者交互為患,治療須標本兼顧,既清透暑邪,又亟息風開竅,方能轉危為安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