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暑挾濕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4-01-15

名詞介紹


暑挾濕是指暑熱與濕邪相互交錯,互相影響的病理現象。暑熱是夏季特有的一種天氣現象,其特點是氣溫高、濕度大,人體在這種環境下很容易感到疲勞、煩躁、口渴、汗出不止等不適症狀。而濕邪則是一種陰寒、黏膩、重濁的邪氣,其主要特點是阻礙氣機運行,使人體出現胸悶、腹脹、四肢沉重等症狀。暑熱與濕邪相互交錯,互相影響,會導致人體出現一系列不適症狀,如頭痛、頭暈、胸悶、腹脹、四肢沉重、口渴、大汗淋漓、小便不利等。

暑挾濕是暑證常見的病理。《傷寒指掌》卷四中說:「凡暑必挾濕,濕為重濁之邪,暑為熏蒸之氣。熱處暑中,濕熱相蒸,阻於氣分,當治在手太陰。若治不中窽,其邪無處發泄,則漸走營分,浸入血中。其症神昏譫語,舌色絳赤,或咯痰帶血,若上蒙清竅則耳聾無聞;上焦不解,蔓延中下則胸腹板悶,二便不利,即為濕溫重證,治當急清三焦,如滑石、石膏、寒水石、杏仁、銀花、竹茹、枳實、通草、金汁之類,清營分以養胃陰。」

這段話中,首先指出了暑必挾濕,並且說明了暑熱與濕邪相互交錯、互相影響的病理機制。其次,列舉了暑挾濕的臨床表現,包括神昏譫語、舌色絳赤、咯痰帶血、耳聾無聞、胸腹板悶、二便不利等。最後,提出了治療方法,即清三焦、清營分以養胃陰。

暑挾濕的治療方法,主要包括以下幾點:

  1. 清熱解暑:可用白虎湯、三伏貼等。
  2. 利濕化痰:可用五苓散、杏仁甘草湯等。
  3. 養陰生津:可用生脈散、玉竹麥冬湯等。

在治療過程中,要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,辨證施治,以達到標本兼治的目的。

暑挾濕是一種常見的暑證,其臨床表現多種多樣,治療方法也因人而異。因此,在治療暑挾濕時,一定要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,辨證施治,以達到標本兼治的目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