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暑挾濕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暑挾濕
暑挾濕為中醫暑證常見之病理表現,其特點為暑熱與濕邪相兼為患。《傷寒指掌》卷四有云:「凡暑必挾濕,濕為重濁之邪,暑為熏蒸之氣。」暑性炎熱升散,濕性黏滯重濁,二者相合,熱處濕中,濕蘊熱外,形成濕熱交蒸之勢,阻滯氣機,尤易困阻手太陰肺經,影響氣分運行。
病機與證候
暑挾濕初起多見於氣分,濕熱鬱蒸,症見身熱不揚、胸悶脘痞、口渴不欲多飲、頭重身困、舌苔黃膩等。若失治或誤治,濕熱之邪不得外解,可漸入營血,內擾心神,則見神昏譫語、舌質絳赤,甚或咯痰帶血;若濕濁上蒙清竅,可致耳聾目瞑;若邪氣由上焦蔓延至中下二焦,則見胸腹板悶、二便不利,轉為濕溫重證。
治法與用藥
治療暑挾濕當分層次:
- 氣分階段:以清暑化濕、宣暢氣機為主,常用三仁湯(杏仁、白蔻仁、薏苡仁)、藿香正氣散等方,輕清透邪,分消濕熱。
- 營血階段:若邪入營血,需清營涼血、泄熱化濕,如清營湯加減,配合金汁、銀花、竹茹等清解熱毒。
- 三焦俱病:當急清三焦濕熱,選用滑石、石膏、寒水石等清熱利濕,佐以杏仁宣肺、枳實理氣、通草滲濕,使濕熱從小便而解。
暑挾濕之證,須辨濕熱孰輕孰重。熱重於濕者,以清熱為主,佐以化濕;濕重於熱者,以燥濕為先,兼以清暑。用藥宜輕靈透達,避免滋膩壅滯,以免助濕礙邪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