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暑瀉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暑瀉

暑瀉為中醫病名,首見於《丹溪心法·洩瀉》,又稱「暑洩」。其病因多由外感暑邪,或飲食不節,攝入受暑熱熏蒸之物,或久處暑熱環境,致暑氣內侵,損傷脾胃,運化失職,水濕下注而成。

病因病機

暑瀉之發,主要與暑邪特性相關。暑為陽邪,其性炎熱,易耗氣傷津,且多夾濕。暑濕之邪侵犯腸胃,使脾胃升降失常,清濁不分,水穀不化,遂成泄瀉。此外,若過食生冷或暑日暴曬之食物,亦可能引動內濕,與暑邪相搏,加重病情。

臨床表現

暑瀉可分為新感與久病兩類,症狀與治法各異:

  1. 新感暑瀉

    • 發病急驟,多因暑毒直中腸胃,或兼夾食滯、濕邪。
    • 症見暴注下迫,瀉下如水,日夜無度,伴隨煩渴、小便短赤、自汗、面垢、腹痛等。
    • 舌紅苔黃膩,脈濡數或滑數。
  2. 久病暑瀉

    • 暑邪留滯三焦腸胃,纏綿難癒,泄瀉反覆發作。
    • 瀉下雖為水樣,但不如新感急迫,兼見倦怠乏力、口乾不欲飲等氣陰兩傷之象。
    • 舌淡紅或偏紅,苔薄膩,脈細數或虛軟。

辨證論治

暑瀉治療以清暑化濕、調理脾胃為主,根據兼證不同,選方各異:

  1. 新感暑瀉

    • 暑熱偏盛者,宜清暑解毒,升清止瀉,方用葛根芩連湯加減,或以炒黃連為君,佐以葛根、升麻。
    • 暑濕內蘊者,可用桂苓甘露飲(五苓散加石膏、寒水石、滑石等),以清暑利濕。
  2. 久病暑瀉

    • 暑邪未清而脾胃已虛,宜健脾滲濕兼清餘熱,方用玉龍丸(白朮、茯苓、澤瀉等配清暑藥)。
    • 若暑傷心脾,兼見嘔吐、霍亂轉筋,可用六和湯調和脾胃,化濕和中。
  3. 其他兼證

    • 暑熱引飲過度,脾胃寒濕者,宜溫中化濕,選大順散(乾薑、肉桂、杏仁、甘草)。
    • 單純暑瀉無他證者,可專事清暑,如清暑十全飲香薷湯

相關名詞辨析

暑瀉與熱瀉暑洩概念相近,然細辨之:

  • 熱瀉:泛指熱邪所致泄瀉,範圍較廣,未必限於暑邪。
  • 暑洩:與暑瀉同義,強調暑季發病特點。

暑瀉之治,需緊扣暑邪兼夾特性,分清虛實新久,方能切中病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