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暑令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暑令

暑令,乃中醫術語,指暑熱之氣的行布與作用,為夏季主令之氣。《素問·五常政大論》云:「寒清數舉,暑令乃薄。」意指若寒涼之氣頻發,則暑熱之氣便顯得薄弱。暑令屬六氣之一,與五行中之「火」相應,其性炎熱、升散,主生長化育,然過盛則易傷人。

暑令之特性

  1. 陽熱之性:暑為盛夏之火氣,其性熾熱,易耗氣傷津。《靈樞·歲露論》提及「暑則皮膚緩而腠理開」,故人體易汗出過多,導致氣隨津泄,出現乏力、口渴等症。
  2. 升散之勢:暑性升發,易擾心神,使人煩躁不安,甚則頭暈目眩,如《傷暑全書》所載「暑先入心」,可見心悸、失眠等症。
  3. 兼濕之變:長夏之際,暑多夾濕,濕性黏滯,與暑相合則成「暑濕」,症見身熱不揚、胸悶脘痞、苔膩等,如《溫病條辨》所述「暑必夾濕」。

暑令與人體之應
人體順應暑令,陽氣外浮,腠理開泄,故需注意調攝。若暑熱內侵,可致「中暑」或「暑溫」,輕者頭痛煩渴,重者猝然昏仆。另暑傷元氣,李東垣《脾胃論》強調「暑傷氣」,故有「清暑益氣」之法,如生脈散、清暑益氣湯等,皆為調治暑令所傷之方。

暑令之治則
中醫治暑,首重清泄暑熱,兼顧護津益氣。

  • 暑熱:以辛涼清解為主,如白虎湯、六一散。
  • 暑濕:需清暑化濕,如藿香正氣散、三仁湯。
  • 暑傷氣陰:當益氣生津,如王氏清暑益氣湯。

暑令雖為自然之氣,然其與人體相感相應,明其特性,方能順時養生,防病於未然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