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暑令瘍毒小癤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暑令瘍毒小癤
暑令瘍毒小癤,又稱「暑癤」,為夏季常見之皮膚疾患,屬中醫外科範疇。此病名見載於《醫宗金鑒·外科心法要訣》,多因暑季濕熱交蒸,邪毒蘊結肌膚所致。其特徵為局部皮膚突起小癤,形如豆粒,根盤紅腫,漸至焮熱疼痛,甚則化膿潰破,常伴隨身熱、心煩、口乾、嘔吐等全身症狀。
病因病機
暑癤之成,主因暑濕熱毒侵襲肌表,與體內鬱熱相搏,蘊滯於腠理之間。夏季陽氣外浮,腠理疏鬆,汗出過多,濕熱之邪易乘虛而入,阻滯經絡,氣血壅塞,發為癤腫。若患者素體陽盛,或過食肥甘厚味,內熱熾盛,則更易誘發此症。
臨床表現
初起皮膚現粟粒至黃豆大小之硬結,色紅灼熱,觸之疼痛,逐漸腫脹高突,頂端或見黃白色膿頭。數日後膿成潰破,排出黃稠膿液,腫痛遂減。重者癤腫多發,此起彼伏,或簇集成片,稱為「螻蛄癤」。全身可見發熱、口渴、小便短赤、舌紅苔黃膩、脈滑數等濕熱蘊結之象。
治法方藥
治療以清熱解毒、化濕透邪為主,內外兼治。
-
內治:
- 初起未潰者,宜疏風清熱、解毒消腫,可用荊防敗毒散加減,佐以藿香、黃連、石膏等清暑化濕之品。
- 若熱毒熾盛,局部紅腫痛甚,可選黃連解毒湯或五味消毒飲,加重金銀花、連翹、蒲公英等以增強清熱之力。
- 兼見暑濕困脾,嘔惡納呆者,可合六一散或香薷飲以解暑利濕。
-
外治:
- 初起可用金黃散或玉露散調敷,以清熱消腫。
- 膿成未潰者,以千捶膏貼敷,促其自潰;若膿出不暢,可切開排膿,外摻九一丹提膿祛腐。
- 潰後膿盡,改用生肌玉紅膏以生肌收口。
鑑別與相關病症
暑癤與一般癰疽不同,其發病具明顯季節性,且多因暑濕誘發。若癤腫反覆發作,纏綿不愈,需考慮「癤病」,多與正氣不足、濕熱內蘊相關,治療須兼顧扶正祛邪。此外,暑癤與現代醫學之「汗腺炎」或「毛囊炎」相似,然中醫辨證更重視整體氣血與環境邪氣之互動。
暑令瘍毒小癤雖為小疾,然暑濕之邪易傷氣陰,故治療時需顧護津液,避免過用苦寒傷正。歷代醫家如《外科正宗》亦強調,暑月癤腫當「清心涼血,解毒為先」,體現中醫因時、因地、因人制宜之特色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