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暑迷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暑迷
病證名,屬中暑之輕證,首見於清代醫家何夢瑤所著《醫碥》。其症候表現較中暑為輕,患者多見精神倦怠、嗜睡懶言、肢體乏力,或伴輕微頭暈胸悶,然無神昏譫語、抽搐等重證。此因暑熱之邪外襲,耗氣傷津,擾及心神,致使清陽不升、神機不振所致。
病因病機
暑迷之發,多因盛夏酷暑之時,人體正氣不足,或勞倦過度,暑熱乘虛而入。暑為陽邪,其性升散,易耗氣傷津;又暑多夾濕,濕性黏滯,阻遏氣機,故見身重倦怠、懶言欲睡。若暑熱內擾心神,則可致煩悶不安;若傷及氣陰,則見冷汗、手足逆冷、口渴等症。
辨證論治
- 壯實之體:暑熱偏盛者,症見身熱煩渴、胸悶氣粗,舌紅苔黃,脈洪數。治宜清暑解熱,方用香薷飲加黃連。香薷辛溫發散,解表祛暑;黃連苦寒清熱,瀉火除煩,二者相伍,外解暑邪,內清暑熱。
- 虛弱之體:氣虛濕盛者,症見倦怠嗜臥、冷汗不止、手足不溫,舌淡苔白膩,脈濡弱。治宜益氣化濕,方用星香散加香薷。星香散(南星、木香等)理氣化痰,佐香薷祛暑化濕,共奏醒脾開鬱之效。
- 暑熱未清,氣陰兩傷:若患者醒後仍見冷汗淋漓、手足逆冷、煩渴不止,乃暑傷氣陰,餘熱未盡。此時宜用香薷飲清解餘暑,兼以益氣生津,可酌加麥冬、五味子等養陰斂汗之品。
相關鑑別
暑迷須與中暑(暑厥、暑風)相區別。中暑重證多見突然昏倒、不省人事,或高熱抽搐,屬急危之候;而暑迷僅為輕度神識昏蒙,無意識喪失,病情較輕。此外,暑迷亦與濕溫病之身熱不揚、午後熱甚、苔膩脈濡等症有別,後者病程較長,病位多在脾胃。
古籍考據
《醫碥》言:「暑迷一證,似中而輕。」指出其症候類似中暑而較輕微,並提出香薷飲加減之治法。香薷飲源自《太平惠民和劑局方》,為暑月解表之代表方,後世多用於暑邪襲表、暑濕內蘊之證。
暑迷一證,雖屬輕淺,然不可忽視。臨證須辨明體質虛實、暑濕偏勝,方能對證施治,防其轉劇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