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暑瘍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暑瘍

病名
暑瘍,出自《外科大成》卷二,為中醫外科病證之一,與「暑癤」同義,屬夏季常見之皮膚疾患。其病因多與暑熱之邪外襲,或體內濕熱蘊結,外發肌表所致。

病因病機

  1. 暑熱外侵:夏季暑氣當令,若長時間曝曬或處於悶熱環境,暑熱之邪乘虛侵襲肌表,鬱於腠理,化火成毒,發為瘍瘡。
  2. 濕熱內蘊:平素飲食不節,過食肥甘厚味或辛辣炙煿之物,致使脾胃運化失司,濕熱內生,蘊結於皮膚,復感暑邪,濕熱搏結,腐肉成膿。
  3. 正氣不足:素體氣虛或陰虛者,衛外不固,暑邪易乘虛而入,滯留肌膚,久而化熱成瘍。

臨床表現
暑瘍多發於頭面、頸項、背部等陽氣旺盛之處,初起為紅色丘疹,漸次腫脹疼痛,頂端可見膿頭,周圍皮膚紅熱,嚴重者可伴隨發熱、口渴、小便短赤等全身症狀。膿成後潰破,流出黃白色膿液,潰後漸癒。

辨證分型

  1. 暑熱證:瘡形高突,紅腫灼熱,疼痛劇烈,伴心煩口渴、舌紅苔黃、脈數。
  2. 濕熱證:瘡腫軟綿,膿液黏稠,周圍皮膚潮紅,兼見胸悶納呆、舌苔黃膩、脈濡數。

治療原則
以清熱解毒、祛暑化濕為主,外治則根據瘡瘍階段(初起、成膿、潰後)分別施以箍圍、切開引流或生肌收口等法。

文獻溯源
《外科大成》言:「暑瘍即暑癤」,指出其與暑癤同屬一類。清代《醫宗金鑒·外科心法要訣》進一步闡述暑癤成因,強調「暑毒鬱於皮膚」之病機,與《外科大成》所述暑瘍相呼應。

暑瘍雖為小恙,然其病機與季節、體質密切相關,體現中醫「天人相應」及「辨證論治」之特色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