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赤斑瘭子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赤斑瘭子
病證名,屬中醫外科皮膚病症範疇,指身體或面部突然出現紅色斑塊或瘭子(即皮膚局部腫起之症),其色赤紅,或伴腫痛,嚴重者可危及生命。此症記載見於《本草綱目》卷五十「羚羊角」附方,引《肘後備急方》云:「身面卒得赤斑,或瘭子腫起,不治殺人。」顯示古人對此症之凶險已有深刻認識。
病因病機
中醫認為,赤斑瘭子多因外感風熱毒邪,或內蘊血熱,致使氣血壅滯於肌膚而成。熱毒熾盛,灼傷血絡,則見赤斑;若毒邪聚結,阻滯經絡,則發為瘭子腫起。其病位在血分與肌表,與心、肝二臟關係密切,因心主血脈,肝主疏泄,二者功能失調易致血熱妄行或氣滯血瘀。
治法與方藥
古籍記載以「羚羊角燒灰,雞子清和塗」為外治之法。羚羊角性寒,味鹹,歸肝、心經,具清熱解毒、涼血鎮驚之效,燒灰後外用可直達病所,清解血分熱毒;雞子清(即蛋白)甘涼潤澤,能清熱解毒、收斂生肌,二者調和塗敷,共奏清熱涼血、消腫散結之功。
此外,臨床亦可配合內服藥,如黃連解毒湯、犀角地黃湯等清熱涼血方劑,針對血熱毒盛之證。若兼見氣滯血瘀,可佐以活血散瘀之品,如牡丹皮、赤芍等。
古籍考據
《肘後備急方》為晉代葛洪所著,重視急症救治,其載赤斑瘭子「不治殺人」,反映此症發展迅猛,須及時干預。後世《本草綱目》收錄此方,進一步驗證羚羊角於皮膚熱毒證之療效,體現中醫「內病外治」與「急則治標」之思路。
辨證要點
赤斑瘭子須與其他皮膚紅斑疾患鑒別,如「丹毒」「紫癜」等。其特點在於發病驟急,斑色鮮紅,或伴腫塊隆起,嚴重者可見煩躁、發熱等全身症狀,屬中醫「陽證」「熱證」範疇,治當以清熱解毒、涼血散瘀為主軸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