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暑月水瀉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暑月水瀉
暑月水瀉,又稱「暑瀉」,為中醫病證名,首載於《驗方新編》卷五。此症多發於夏暑濕盛之季,尤以嬰幼兒為常見,主症為腹瀉頻作,瀉下物清稀如水,常伴小便赤澀或小便不通。其病因多由外感暑濕之邪,內犯腸胃,致使脾胃運化失司,水濕下注大腸而成。
病因病機
暑月水瀉之發病,與暑濕之邪密切相關。夏季暑氣當令,濕熱交蒸,人體易感暑濕。暑性炎熱,易耗氣傷津;濕性黏滯,易困阻脾陽。若脾胃素虛,或飲食不節,更易使外邪乘虛而入,導致清濁不分,水穀並走大腸,發為水瀉。此外,暑濕鬱遏三焦,氣化不利,故常見小便短赤或癃閉。
辨證要點
- 主症:瀉下如水,次數頻繁,糞質清稀,無明顯臭穢。
- 兼症:或見身熱煩渴、胸悶脘痞、小便短赤,舌苔白膩或黃膩,脈濡數。
- 病位:主要在脾胃與大腸,涉及三焦氣化。
治法方藥
治療以清暑化濕、分利止瀉為原則,重在調暢氣機,使暑消濕去,則瀉自止。
- 主方:四苓散(茯苓、豬苓、澤瀉、白朮)加減,以健脾滲濕、利水止瀉。
- 加減法:
- 暑熱偏盛者,可加滑石、甘草(即六一散)以清暑利濕。
- 濕阻氣機者,加木瓜、木通、車前子,以通利三焦,導濕下行。
- 若兼脾胃虛弱,可佐藿香、佩蘭芳香化濕,或加蒼朮、厚朴燥濕健脾。
其他療法
除內服藥外,中醫亦重視外治法,如針灸取穴天樞、足三里、陰陵泉等,以調理脾胃氣機;或運用推拿手法,如摩腹、揉龜尾,以助運化濕滯。
暑月水瀉雖多屬急性病證,然其病機與濕邪黏滯相關,治療需注重濕去熱孤之理,避免過用寒涼而傷陽,亦忌溫燥助熱,貴在通利之中兼顧脾胃功能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