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暑月水瀉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4-01-15

名詞介紹


暑月水瀉,病證名。見《驗方新編》卷五。嬰幼兒夏暑季節腹瀉,排出物如水樣,多兼小便赤澀或小便不通。因感受暑濕之邪,內侵腸胃所致。治宜清暑利濕,用四苓散加木瓜、木通、車前子。

《驗方新編》卷五:“暑月水瀉,小兒夏月腹瀉,下利如水,多兼小便赤澀或小便不通,此因暑濕之邪,內侵腸胃所致。治宜清暑利濕,用四苓散加木瓜、木通、車前子。”

暑月水瀉,是指夏季嬰幼兒因感受暑濕之邪,內侵腸胃所致的腹瀉。其主要臨床表現為腹瀉,排出物如水樣,多兼小便赤澀或小便不通。

暑月水瀉的病因病機,主要為暑濕之邪內侵腸胃。暑濕之邪,是指夏季暑熱與濕邪交蒸而成的病邪。暑熱具有炎熱、燥烈的特性,濕邪具有黏膩、重濁的特性。暑濕之邪內侵腸胃,可導致腸胃功能失調,出現腹瀉、小便赤澀或小便不通等症狀。

暑月水瀉的治療,以清暑利濕為主。常用方藥有四苓散、三仁湯、葛根芩連湯等。四苓散由茯苓、豬苓、澤瀉、白朮組成,具有利水滲濕、健脾益氣的功效。三仁湯由杏仁、白蔻仁、厚朴、陳皮半夏、茯苓、澤瀉、豬苓、白朮組成,具有清熱化痰、利水滲濕的功效。葛根芩連湯由葛根、黃芩、黃連、甘草組成,具有清熱解毒、利濕退黃的功效。

暑月水瀉的預防,主要包括以下幾方面:

  1. 注意飲食衛生,不吃生冷、不潔食物。
  2. 避免在高溫、潮濕的環境中逗留。
  3. 適當增加戶外活動,增強體質。
  4. 一旦出現腹瀉,應及時就醫,以免延誤病情。

暑月水瀉是夏季嬰幼兒常見的疾病,如果不及時治療,可導致脫水、電解質紊亂等嚴重後果。因此,家長應提高警惕,一旦發現孩子出現腹瀉,應及時就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