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暑瘵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暑瘵
暑瘵為中醫病名,指盛夏暑熱之際,因暑邪傷肺,驟發咳血、咯血等症,其狀類似癆瘵(肺癆),然病因迥異。此症多因暑季炎熱,火氣熾盛,灼傷肺金,或過食辛燥、飲酒無度,致使脾火暴亢,上擾心肺而成。
病因病機
- 暑熱傷肺:盛夏火旺,暑熱之邪直犯肺絡,灼傷肺陰,肺失清肅,絡脈受損,故見咳血、衄血。
- 火動心肺:若素體陰虛,或勞倦過度,暑熱引動心火,上炎肺金,致氣逆咳喘,痰中帶血。
- 濕熱相兼:暑多夾濕,若濕熱交蒸,困遏肺氣,則見胸悶煩渴、苔白滑等濕象。
臨床表現
- 主症:突發咳嗽氣促,痰中帶血,或咯血、衄血。
- 兼症:頭目昏沉,胸膈煩熱,口乾渴,小便短赤。
- 濕重者:身重胸悶,口不渴,舌苔白滑。
治法方藥
-
暑熱偏盛
- 方藥:黃連解毒湯合四物湯、二陳湯加減。
- 加減:去川芎、白芍、黃柏,以貝母易半夏,加桔梗、薄荷、麥冬清肺潤燥;若熱甚,可佐童便、藕汁涼血止血。
- 簡便方:黃連香薷飲(暑熱初起輕症)。
-
暑濕夾雜
- 方藥:清絡飲加杏仁、薏苡仁、滑石。
- 配伍:清暑透絡,佐以化濕利氣。
鑒別要點
- 與肺癆區別:暑瘵發病急驟,與季節相關,無潮熱盜汗等陰虛癆象;肺癆病程緩慢,多見陰虛內熱之證。
- 與一般咳血差異:暑瘵必兼暑熱見症,如煩渴、脈洪數等。
古籍佐證
《增訂傷暑全書》云:「盛暑之月,火能爍金……令人咳嗽氣喘,驟發吐血、衄血。」強調暑火刑金之病機。清代《溫病條辨》亦載暑瘵治法,注重清絡保肺。
暑瘵屬急症,臨證須辨明暑、濕、火之偏勝,及時清解,免傷肺陰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