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暑中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暑中
暑中,又稱中暑或中暍,為中醫病名,首見於《醫宗必讀·類中風》。此症多因盛夏時節,暑熱之邪侵襲人體,或長時間曝曬於烈日之下,導致體內陰陽失調、氣機紊亂而成。暑邪性屬陽熱,易耗氣傷津,擾亂心神,故臨床表現以突發昏悶、神志不清為主要特徵。
病因病機
暑中主要由暑邪與濕邪相兼為患。夏季氣候炎熱,若人體正氣不足,或勞倦過度,暑熱之邪乘虛而入,燔灼津液,上擾清竅,則發為暑中。此外,暑多夾濕,濕性黏滯,易阻遏氣機,進一步加重病情。
臨床表現
暑中患者常見以下症狀:
- 神志異常:突然昏倒,不省人事,或神識模糊。
- 汗出異常:冷汗淋漓,或兼見身熱無汗。
- 四肢不溫:手足微冷,甚則厥逆。
- 面色異常:面若蒙垢,或面色潮紅。
- 兼症:或見噦吐、氣喘、口渴煩熱、胸悶等症。
辨證分型
根據暑邪兼夾與體質差異,暑中可分為以下證型:
- 暑熱熾盛:以高熱、煩渴、面赤、脈洪大為主,治宜清暑泄熱。
- 暑濕困阻:兼見胸悶嘔惡、身重倦怠,舌苔厚膩,治宜化濕解暑。
- 氣陰兩傷:見氣短乏力、口乾舌燥,脈虛數,治宜益氣生津。
治法方藥
- 急救處理:
- 速將患者移至陰涼處,以蘇合香丸或消暑丸灌服,開竅醒神。
- 辨證用藥:
- 暑熱偏盛:用白虎加人參湯清熱益氣。
- 暑濕內蘊:以四味香薷飲去厚朴,加丹參、茯苓、黃連,化濕和中。
- 氣虛甚者:可加人參或西洋參補氣固脫;若陰傷明顯,合用生脈散。
- 後期調理:宜服益元散清暑利濕,或投清暑益氣湯(李東垣方)健脾益氣。
相關概念辨析
暑中與中暑、中暍名異實同,均屬夏季暑病範疇。然古籍中「中暍」多指暑熱直中陽明,而「暑中」更強調暑邪內閉心包之急症。此外,若暑中兼見抽搐、角弓反張,則需與暑風(暑熱動風)鑑別。
附方參考
- 消暑丸(《太平惠民和劑局方》):半夏、茯苓、甘草,治暑濕嘔逆。
- 清暑益氣湯(《脾胃論》):黃耆、人參、白朮等,益氣清暑。
暑中之治,重在辨明暑、濕、虛之輕重,急則開竅醒神,緩則調和氣陰,以順應暑邪「升散耗氣」之性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