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鼠疸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鼠疸

病名:鼠疸為中醫黃疸病之一種,因誤食遭鼠類排泄物污染之食物所致。其名源於古代觀察,認為鼠盜食五穀後遺留穢物於食物中,人若不慎攝入,則可引發黃疸症狀。

病因病機
中醫理論中,鼠疸屬「外感穢毒」致病。鼠糞穢濁之氣蘊含濕熱、疫毒之邪,經口入腹,侵擾脾胃運化功能,致使濕熱內蘊,燻蒸肝膽。膽汁疏泄失常,外溢肌膚,故發為黃疸。其病機關鍵在於「濕熱夾毒」,與一般黃疸相比,更兼穢濁疫毒之性,病情可能較為急重。

臨床表現
患者可見身目俱黃,其色鮮明(陽黃特徵),或伴隨發熱、脘腹脹滿、噁心嘔吐、小便黃赤等濕熱內阻之象。若毒邪熾盛,可能迅速化火,出現高熱、煩渴,甚或神昏譫語等危候。

治法與方藥
古籍《雜病廣要·黃疸》記載,鼠疸可用「神仙解毒萬病丸」救治。此方為傳統解毒驗方,多含雄黃、麝香、硃砂等辟穢解毒之品,具清熱解毒、化濕退黃之效。然因部分藥材具毒性,現代臨床需謹慎辨證使用。

相關鑑別
鼠疸與其他黃疸(如穀疸、酒疸、女勞疸)病因有異,然皆以「濕熱鬱蒸」為共同病機。其獨特之處在於「毒邪」為患,故治療時需側重解毒化濕,兼顧疏利肝膽。

附註
鼠疸之記載反映古人對飲食衛生與疫病關係之認知,屬中醫「疫黃」「毒黃」範疇。現代醫學中,此類症狀或與鉤端螺旋體病、急性肝炎等感染性疾病相關,然中醫辨證仍以病機為核心,不拘泥於病原體之微觀差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