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鼠癧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鼠癧

鼠癧為中醫外科病名,指發生於頸部及耳後之慢性感染疾患,屬瘰癧之一種。其名源於病灶形狀如串珠,或似鼠竄之狀,故又稱「老鼠瘡」。清代抄本《外科或問》已有記載,歸屬於「瘰癧」範疇,臨床特徵與證治與之相通。

病因病機

中醫認為,鼠癧多因情志不暢、肝氣鬱結,久而化火,灼津為痰;或肺腎陰虛,虛火內熾,煉液成痰;亦有因外感風熱毒邪,蘊結於少陽、陽明經絡,痰火搏結於頸項而成。其病位主要在肝、膽、肺、腎,病理因素以「痰毒瘀結」為核心。

臨床表現

初期於頸側或耳後生結核,形如豆粒,皮色不變,推之可動,按之堅硬,無明顯痛感;日久則結核增大,串生如珠,黏連成塊,推之不移。若鬱久化熱,可見局部紅腫熱痛,甚則破潰流膿,膿水清稀,夾有敗絮狀物,形成瘻管,纏綿難癒。患者常伴潮熱盜汗、口乾咽燥、舌紅少苔等陰虛之象。

證型分類

  1. 肝鬱痰凝:結核初起,質硬可動,伴胸脅脹悶、情緒抑鬱,舌淡紅、苔薄白,脈弦滑。
  2. 陰虛火旺:結核黏連成串,午後潮熱,顴紅盜汗,舌紅少津,脈細數。
  3. 痰毒瘀結:結核腫硬如石,推之不移,或潰後膿水淋漓,舌暗紫、苔膩,脈澀。

治法方藥

  • 內治
    • 疏肝化痰:選用《逍遙散》合《二陳湯》加減,常用柴胡、夏枯草、浙貝母等。
    • 滋陰降火:以《知柏地黃丸》為基礎,佐以玄參、牡蠣、鱉甲等軟堅散結。
    • 解毒化瘀:宜《消瘰丸》配合《血府逐瘀湯》,重用連翹、丹參、乳香等。
  • 外治
    • 未潰者可用《陽和解凝膏》外貼,或沖和膏調敷;已潰者以《九一丹》提膿祛腐,生肌散收口。

古籍論述

《醫宗金鑒·外科心法》提及:「瘰癧形名各異,受病不外痰濕風熱,結於少陽之絡。」強調此病與經絡氣血失和相關。清代《外科證治全生集》亦載,鼠癧遷延不癒者,多因正虛邪戀,需標本兼顧。

鼠癧一病,雖屬外科,然其本在內傷,治療需辨明虛實寒熱,調理臟腑為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