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鼠奶痔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鼠奶痔
病名:鼠奶痔為肛門內所生之贅生物,屬中醫「痔疾」範疇。其名源於贅生物形似鼠乳或櫻桃,故得此稱。日本丹波元堅於《雜病廣要·臟腑類》記載:「一者肛腸生肉……或似嬰桃,或大如豆,時時出血,又如出膿,名曰鼠奶痔。」此病相當於現代醫學所稱之「直腸息肉」,臨床以局部贅生、出血或流膿為主要表現。
病因病機:
中醫認為,鼠奶痔多因風濕熱邪下注肛門,或長期飲食不節、濕熱內蘊,導致氣血瘀滯於肛腸,久而形成贅肉。此外,脾虛氣陷、腸道氣機失調,亦可能使濕濁凝聚,發為息肉。
臨床表現:
- 局部贅生物:肛門或直腸內生有柔軟腫物,形如櫻桃或豆粒,色紅或紫。
- 出血:排便時易摩擦出血,血色鮮紅,量少但反覆。
- 膿液分泌:若濕熱蘊毒,可伴隨黏液或膿液排出。
- 其他症狀:部分患者或覺肛門墜脹,排便不盡感。
治療原則:
本病以外治法為主,輔以內服藥調理。
- 外治法:
- 結紮療法:以絲線纏繞痔核根部,阻斷氣血供應,使其壞死脫落。
- 枯痔法:外敷枯痔散等腐蝕藥物,促使痔核乾枯萎縮。
- 熏洗法:以五倍子、苦參、黃柏等煎湯熏洗,清熱燥濕、消腫止血。
- 內治法:
- 清熱涼血:適用於濕熱下注者,方選涼血地黃湯加減。
- 健脾升提:若氣虛下陷,可用補中益氣湯以固攝氣血。
相關名詞辨析:
鼠奶痔與「息肉痔」類似,但後者泛指肛腸各類息肉,範圍較廣;鼠奶痔則特指形小質軟、易出血之痔贅,屬息肉痔之一種。古籍亦提及「櫻桃痔」、「垂珠痔」等名稱,皆與鼠奶痔形態相關,可互參。
古籍參考:
除《雜病廣要》外,《外科正宗》、《醫宗金鑒》等亦對痔疾有詳述,提及「痔瘡形如鼠乳者,當以祛瘀消腫為治」,進一步說明其外治重要性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