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鼠乳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鼠乳

病名
鼠乳為生於皮膚之小疣贅,首見於《諸病源候論》卷三十一。因其形狀如鼠乳,故而得名。此病相當於現代醫學所稱之「傳染性軟疣」,屬皮膚疾患之一。

病因病機
中醫認為,鼠乳之成因多與外感風邪及內在臟腑失調相關:

  1. 風邪搏於肌膚:風為百病之長,其性輕揚開泄,易襲陽位。若風邪客於肌表,與氣血相搏,阻滯經絡,則肌膚失養,結為疣贅。
  2. 肝虛血燥,筋氣不榮:肝主藏血,濡養筋脈。若肝血不足,或情志鬱結化火,耗傷陰血,致筋氣失榮,肌膚乾燥,則易生疣體。

臨床表現

  • 好發部位:多見於頸項、胸背等陽明經所過之處,亦可見於四肢。
  • 皮損特徵:初起如粟米或綠豆大小,呈半球狀隆起,表面光滑如蠟,邊界清晰,中央凹陷如臍窩,散在分布。
  • 伴隨症狀:擠壓可見白色豆腐渣樣物(即「軟疣小體」),偶有輕度瘙癢,數目可由數個至數十不等。

治療方法

  1. 內治法

    • 風邪客表證:治宜疏風清熱、解毒散結,可選用 紫草薏仁湯(紫草15克、薏苡仁15克),煎湯代茶,以清熱利濕、涼血解毒。
    • 肝虛血燥證:治宜養血柔肝、潤燥祛風,可配合 板藍根 煎服,取其清熱解毒之效。
  2. 外治法

    • 針挑療法:局部消毒後,以三棱針或消毒針具挑破疣體頂端,擠出軟疣小體,再外塗碘酒或 五妙水仙膏,覆蓋紗布以防感染。
    • 熏洗法:可用 馬齒莧苦參 等煎湯外洗,以清熱燥濕、消疣止癢。

古籍參考
《外科正宗》提及:「疣屬肝虛血燥,筋氣不榮,治當滋陰養血。」《醫宗金鑒》亦載:「風熱鬱於皮膚,結為疣目,宜疏風清熱。」皆與本病機理相合。

鼠乳之治,當辨內外因機,內調氣血,外祛邪毒,標本兼顧,則疣體自消。